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孔氏家学中的《尚书》学——《两汉〈尚书〉学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文尚书》   孔子   “七观”说   两汉   《尚书》学   孔氏家学  
描述: 《尚书》展现出其愈久弥新的文化张力,现代人从对《尚书》的现代阐释中可以发现历史的规律、观念和思想,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马士远著《两汉〈尚书〉学研究》从清理基本术语、学术文献等基础上,对西汉《尚书》学研究、东汉《尚书》学研究、《书》教传统与汉代政教、汉代称说《尚书》学文献辑考等进行了系统阐释:一是厘清学术渊源,坚持“论从史出”原则,做到正本清源;二是把《尚书》学放在更为宏观、开放的视野里审视,站在学术史的高度看待《尚书》学研究,把《尚书》孔氏家学研究推向深入;三是把《尚书》学提升到理论层面进行考察,全面分析了孔氏《书》教“七观”说思想;四是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两汉《尚书》学研究的背景、渊源、著述、成就和问题等,善于结合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和方法,深入论析、且叙且考,做到了言必有据、据必足考,在坚实的史论资料基础上展示两汉《尚书》学的整体风貌,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
孔传《古文尚书》渊源与成书问题探论
作者: 崔海鹰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本并传   对古书的反思   《古文尚书》   孔子   华简   孔安国   出土文献  
描述: 《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一直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点课题,影响深广。其中,清代学者《古文尚书》辨伪的方法、成果,尤为后世疑古辨伪学者所崇重、借鉴和推衍。不过,清人的辨伪工作并非完美无缺,也存在不少可议之处。近年来,随着大量战国秦汉时期的简帛古书问世,前沿学者倡导对古书成书问题展开反思,一些学者由此对《古文尚书》案进行反思和检讨,并探索新的研究理路与方法。最近,由于清华简《尚书》类文献的面世,使《古文尚书》问题的探讨愈发地展现出复杂性与深厚的学术、文化内涵。本文企望在此学术背景下,将《古文尚书》问题的讨论落脚于对其成书过程与特征的具体认识上。旨在由“对古书的反思”角度,探论孔安国传本《古文尚书》的系列成书问题,具体即从上溯其渊源所自入手,考察其传流、演变以及在西汉时期的整理成书过程,以求更深刻地理解《尚书》类文献的本质,及其传流、演变的各种特征,进而为《古文尚书》案的重新认识和解决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第一章为引论部分,主题是对《古文尚书》问题的反思以及新研究理路的探讨。首先回顾《古文尚书》问题的由来,继以综述现今学术背景,特别是现当代学者对《古文尚书》问题的反思与新探讨,以及相关出土文献所带来的《古文尚书》问题的新进展,进而提出在此新背景下,由“对古书的反思”视角,具体、分步骤地考察《古文尚书》的成书问题。第二章追溯《尚书》类文献的起源,特别是其与上古王官传统的关系,以从内在理路上对《尚书》类文献可靠性加以论证。这类文献来自史官记录,并经过相续的编纂、整理,与王官传统,尤其是史官制度密不可分,并为史官赞治的重要途径和工具。因此,《尚书》类文献重在承载历代王道、治法,为现实政治提供制度、思想、文化资源。在此试举一端:儒家所传“中道”思想渊源深厚,而将清华简《保训》篇与今本《尚书》、《逸周书》等相关记载相结合,可明显看出《尚书》类文献中系统的“中道”思想传承。第三章探讨东周时期《尚书》类文献的传流问题。在政治、文化分裂的背景中,《尚书》类文献亦在不同地域与文化区中继续传播、传流,并随即发生相似却又不尽相同的演化、改易,造成样貌、特征等的各具特色。由新出简帛文献可见,东周时期的学术、文化、文献等已有非常广泛的传播,许多文献,包括《尚书》类文献,都有多种文本在各地传流。通过比较典籍引文与《尚书》原文,出土《尚书》类文献与今本《尚书》的异同,大致可见,即使在政治分立、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尚书》类文献的精神、本质基本不变,但其不同文本间会产生、存在诸如字体、文句、篇目、篇名等的各种差异。第四章主要讨论孔子儒家与《尚书》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尚书》文本的各种影响。孔子熟习《尚书》类文献,并对其性质、内涵、功能等有深刻认识,他对这些文献的整理、研习和讲论,是其继承、发展王官之学与先王之道的重要体现。正由这一过程,形成孔门《书》说,以及孔门《尚书》传承。其中,所谓孔子“删书”,其实质并非将一部分删去、弃之,而是择取其中内容重要、主题鲜明、文本完善的一部分,从而形成已知《尚书》学史上第一个定本。但除此以外,由子思、孟子引《书》可见,孔门中还当有其它《尚书》类文献的文本传流。第五章主要讨论孔安国与《古文尚书》的关系。首先由汉初政治、学术的特殊背景,考论孔壁所出《古文尚书》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意义。继而结合相关文献,考察孔安国的学术背景、渊源及学风特点。又结合现代简帛文献的整理方式,以求更准确地理解孔安国对《古文尚书》的整理和改编过程。其间,为了澄清一些重要论据,对孔安国《尚书序》做了专门考证。最后推论孔安国整理《古文尚书》,既有对字体的隶定,也包含对文句的改读、疏通,意在保证《尚书》大义的前提下,在形式上作出适应时代的改变。孔安国对《古文尚书》的整理、训传工作,开启了汉魏孔氏家学中的《古文尚书》传承历程。第六章为后论部分,提出由对《古文尚书》真伪之疑辨,到现代学者对疑辨之反思、检讨,再到出土文献带来的新问题与新认识,不能简单地视为机械地否定之否定,而应在新的学术背景下,将研究重点引申、整合到对《古文尚书》成书问题的具体认识上。再以论文主题部分为基础,总结《尚书》传流中多本并传,以及文本屡屡改易等特征,指出在此过程中“变”与“不变”的辨证性:文字、形式常应时而变,而本质、主旨等则大体不变。这些传流特点对认识孔传《古文尚书》的成书及其面貌、特征具有关键意义,并对《古文尚书》真伪问题及其它文献的相关问题均大有裨益。
西汉孔氏家学及“伪书”公案
作者: 陈以凤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文论语》   伪书   《古文尚书》   孔安国   《孔子家语》   西汉   《古文孝经》   孔氏家学  
描述: 孔氏家学是指孔子及其后世子孙相承的学问。‘它创始自孔子,在先秦时期经过孔伋、孔穿、孔鲋等人的传承和发展一度兴盛,成为后世孔氏家学兴起的历史渊源。西汉时期,景帝时的孔壁出书、武帝时儒学独尊的政策以及今文经学的兴盛,为当时孔氏家学的兴起提供了文献基础、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这一时期的孔子后裔,孔武、孔安国、孔臧三支中学者辈出,秉先祖遗风以经学为业、传述家学,使孔门成为闻名史册的经学世家。 孔安国是孔家众学者中的佼佼者,他博学多才、兼治今古文经。但是他与《古文尚书》、《古文论语》、《古文孝经》、《孔子家语》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扑朔迷离、众说纷纭。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入地分析、考证。我们认为:孔安国对孔壁所出的《古文尚书》、《古文论语》、《古文孝经》一一作了整理认读、隶古定的工作,并初步训解传授后人,同时还编订了《孔子家语》以彰显祖业。其后,安国子孙又代代传承他的学术,并各有所长,成为西汉孔氏家学传承的主力军,为家学的兴盛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们也对《古文尚书》孔传、《古文论语》孔注、《古文孝经》孔传的成书问题作了探讨,认为三者当是安国后人在传习古文经学基础成书的,是汉代孔氏家学的产物。 西汉孔氏家学硕果累累、成就斐然,对古代历史文化典籍的保存、古文经学的兴起和汉代儒学的发展都深有影响,在中国学术史上处于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陆德明的南学风韵及其对经学的贡献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孝经》   南学   《经典释文》   《古文尚书》   经学   《旧唐书》   《周易》   《论语》   陆德明   《春秋》  
描述: 陆德明师承周弘正、张讥二儒 ,他融铸经术与玄风而成通儒 ,发扬师说 ,著《经典释文》 ,具有南学风韵。《经典释文》系为古代经书释义注音的专著 ,其贡献 :一、第一次按问世早晚顺序论述了经典的演变历史。二、对两汉、魏晋以来的经学及老庄的研究成果作了总结。三、对文字音训作了系统研究 ,在释文注音方面为经学统一作了准备。《释文》一书影响深远 ,奏出了南学统一全国学术的先声
略论朱熹的教育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子语类》   教学内容   高级教育   朱熹   《古文尚书》   《周易》   比较研究   教学方法   教育目的   教育思想  
描述: 今年(1995)是我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诞辰865周年,为了缅怀这位历史伟人,特撰此文。本文论述了朱熹以“明人伦”为本的教育目的,以及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式、商讨式,提倡敢于疑古疑经的精神,重视对各家学说的比较研究“观诸家异同处”;学习上力戒“骄”、“吝”与“懒”,对先儒提出的“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等读书方法均有独到的新的阐析,并对“富而不教”而致“风俗日敝,人才日衰”的社会现象所作的诸多批评。
秦始皇坑过几次儒?
作者: 白木荐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汉光武帝   《史记》   中温   秦始皇   《古文尚书》   《中国通史简编》   《资治通鉴》   《藏书》   公元前   史书  
描述: 秦始皇坑过几次儒?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