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弃儒从释的真实写照:关于朱熹的两篇佚文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文杂志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朱子语类》   宗杲   刘子   朱熹文集   佚文   绍兴   《孟子》   为己之学   早期思想  
描述: 朱熹早年曾热衷于佛学。但是,无论在朱熹的文集、语录还是各家记载中,都很难看到这方面的具体材料。最近,我们从《续藏经》中发现了朱熹关于佛学的两篇佚文,为研究朱喜早期思想和事迹提供了重要佐证。
略论朱熹的教育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子语类》   教学内容   高级教育   朱熹   《古文尚书》   《周易》   比较研究   教学方法   教育目的   教育思想  
描述: 今年(1995)是我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诞辰865周年,为了缅怀这位历史伟人,特撰此文。本文论述了朱熹以“明人伦”为本的教育目的,以及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式、商讨式,提倡敢于疑古疑经的精神,重视对各家学说的比较研究“观诸家异同处”;学习上力戒“骄”、“吝”与“懒”,对先儒提出的“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等读书方法均有独到的新的阐析,并对“富而不教”而致“风俗日敝,人才日衰”的社会现象所作的诸多批评。
儒释道的融合和宋明理学的产生
作者: 暂无 来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子语类》   主观唯心主义   朱熹   “理”   宋明理学   儒释道   王守仁   本体   陆九渊   客观唯心主义  
描述: 宋明理学或称道学,它是对以程颢、程颐、朱熹为首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首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一种统称。无论程朱或是陆王,他们均以认识“理”和把“理”作为他们哲学的最高本体。不过一者认为,“理”是客观存在着的,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最后根源,就是“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是在这里。”(《朱子语类》卷一);而另一者则认为:“心即理也”(《象山全集》卷十一《与李宰书》),“心之本体,即天
儒学的更新与朱熹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朱子语类》   《四书》   《太极图》   儒学发展   朱熹   董仲舒   政治思想   孟子   《论语》  
描述: 儒学的更新与朱熹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钟肇鹏从孔子到朱子,儒学的发展变化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从孔子开始,儒学即表现了善于抉择、博采众长的开放性特征,虽然儒家历来祖述五经,宗师仲尼,但每一阶段的儒学都吸收了一些新的东西。而且对儒经的侧重点也有不同。朱熹集理...
论理学的道德理想主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气”   《朱子语类》   道德理想   生命个体   道德本体   “理”   宇宙本体   道德形而上学   周敦颐   价值尺度  
描述: 论理学的道德理想主义陈廷湘探寻人按一定秩序和谐相处的途径,建立合乎道德的社会体系,是儒家历代先贤不懈索求的理想。到宋明之季,理学家在先儒批判与融合释道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了儒学宇宙论和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在儒学发展史上树起了显赫的里程碑。思想史家,尤其...
弃儒从释的真实写照(关于朱熹的两篇佚文)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子语类》   宗杲   十七年   刘子   朱熹文集   佚文   绍兴   《孟子》   为己之学   早期思想  
描述: 朱熹早年曾热衷于佛学。但是,无论在朱熹的文集、语录还是各家记载中,都很难看到这方面的具体材料。最近,我们从《续藏经》中发现了朱熹关于佛学的两篇佚文,为研究朱喜早期思想和事迹提供了重要佐证。
弃儒从释的真实写照:关于朱熹的两篇佚文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子语类》   宗杲   十七年   刘子   朱熹文集   佚文   绍兴   《孟子》   为己之学   早期思想  
描述: 朱熹早年曾热衷于佛学。但是,无论在朱熹的文集、语录还是各家记载中,都很难看到这方面的具体材料。最近,我们从《续藏经》中发现了朱熹关于佛学的两篇佚文,为研究朱喜早期思想和事迹提供了重要佐证。
朱熹人性论浅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界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性理论   《朱子语类》   朱熹   人的本性   天人对应   基本内涵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人性论   天命之性  
描述: 朱熹人性论浅探江高鑫自从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肇端了人们对人性问题的探讨以后,千百年来,名士硕儒们对此各抒己见,纷争不已。其中,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则是两个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命题。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人性问题重新被...
儒学的更新与朱熹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朱子语类》   《四书》   《太极图》   儒学发展   朱熹   董仲舒   政治思想   孟子   《论语》  
描述: 儒学的更新与朱熹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钟肇鹏从孔子到朱子,儒学的发展变化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从孔子开始,儒学即表现了善于抉择、博采众长的开放性特征,虽然儒家历来祖述五经,宗师仲尼,但每一阶段的儒学都吸收了一些新的东西。而且对儒经的侧重点也有不同。朱熹集理...
朱熹历史认识论二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子语类》   穷理   以物观物   朱熹   朱嘉   中国传统哲学   历史认识论   一般与特殊   “格物致知”   吕祖谦  
描述: 统观朱熹一生行藏和著述,他的历史认识论,可谓属于有、无之间。就其心路取向而言,其旨趣本不在“历史”,而在“天理”,不在求得对古今事物的了解,而在提高自身精神的境界,其法门也不靠“认识”,而靠“居敬”,不靠逻辑性的归纳和推演,而靠感悟和修养达到“豁然贯通”。所以朱熹说:“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①这里的工夫,兼有素,养,功力和蹊径等几层意思。照这么说,标举“历史认识论”云云,对朱熹的学术思想,似乎只是隔靴搔痒,不得“亲切”其要领。然而,就其日常处置而言,“佛说万理俱空,吾儒说万理俱实”②,“道不远人,理不外事”③,要通彻至高的“道与理”,必须从实物实事上开始究诘,在漫长的体认过程中,不可能一直保持虚灵的状态,总得采取某种具体的认知图式,动用一系列具体的思维运作。这样,也就不可能完全超脱认识论的笼罩或牵挽,换句话说,朱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