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孔氏家学在古文《尚书传》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索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文《尚书传》   古文《尚书注》   孔安国   《尚书》  
描述: 作为孔子后裔的孔安国,在汉武帝时得到孔壁古文《尚书》后,缀合文字,划断篇目,使得他与古文《尚书》有了不解之缘。汉代《尚书》三家之学均出自倪宽,而倪宽受业于孔安国,所以今文《尚书》又与孔安国有牵连。古文《尚书》主要通过师承和家学两种途径得以广泛流传。古文《尚书注》(《孔注》)和古文《尚书传》(《孔传》)的形成,是古文《尚书》在魏晋时期的重要发展。现在我们无法断定《孔注》和《孔传》的著者,从史料可见这一时期孔氏家人对《孔注》和《孔传》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今本《古文孝经》孔传成书问题考辨
作者: 暂无 来源: 孝感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文孝经》孔传   成书   孔安国   孔氏家学  
描述: 今本《古文孝经》孔传流传过程曲折复杂,非日本人伪造,应是魏晋时期所流传的注本,即《家语后序》中所说的孔安国传本。从对史籍的记载著录、文本的体例风格等方面分析,此书非孔安国个人所著。考诸孔安国后人对《孝经》的传习,关于《古文孝经》训说的史载及其和《孔子家语》、《古文尚书》两书序言的联系,该书最可能成于孔家学者众人之手,当与汉代孔氏家学有密切关系。
从《孔子家语·后序》看其成书过程
作者: 暂无 来源: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肃   《孔子家语》   孔安国  
描述: 《孔子家语》所附两篇后序都是可信的。今本《家语》前四十篇相当于孔安国所说吕氏之所传,后四篇相当于诸国事、七十二弟子之言,这四篇原来不在《家语》之内。《家语》确为先秦流传下来而由孔安国最后编定的古书,所谓王肃伪作的说法固然是错误的,时下比较流行的汉魏孔氏家学的产物之类说法也不够准确。
《孔子家语》与《说苑》关系考论
作者: 蔺小英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语》   王肃   《说苑》   孔安国  
描述: 《孔子家语》简称《家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们言行的著作,共四十四篇,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后因王肃注释之功,流传至今。但在疑古大潮中,《家语》被视为伪书,严重影响了其史料价值的利用。 随着相关出土文献的不断问世,《家语》又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但今本《家语》的成书问题,迄今并没有完全解决。因为出土文献只能证明王肃没有伪作《家语》,却不能证明今本《家语》非“割裂”群书而成。所以,学界仍有《家语》是由王肃在魏晋时编纂成书的说法。在此背景之下,本文以《家语》与西汉刘向所编的《说苑》的关系为切入点来考
孔安国年谱
作者: 梁晨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年谱   西汉经学   孔安国  
描述: 孔安国,字子国,鲁国人。孔子第十一世孙,西汉大儒,汉代经学传承的重要人物。约自汉景帝中元年至汉武帝征和年间在世。作为一位经学大师,孔安国少学《诗》于申培,受《尚书》于伏生,毕生以经学为业,博通儒典,为孔氏家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孔安国曾整理古文《尚书》、古文《论语》和古文《孝经》并为之训解作传,同时还编集了记述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孔子家语》。另外,孔安国游学河间,积极入仕,汉武帝时曾任博士、侍中、谏大夫,官至临淮太守,学宦双成。目前史学界尚没有一部关于孔安国的年谱问世,且关于孔安国的许多史事,文献记载或隐晦不清,或颇多歧异,这为研究孔安国带来了困难。有感于此,本文本着“知人论世”的目的,考证了孔安国的生卒、世系、子嗣、仕历、交游、著述等有关情况,厘清了许多与孔安国相关的史事,对孔安国做出了较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有助于正确认识一代经学大师孔安国的历史贡献。
孔安国学术研究
作者: 陈以凤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汉代   孔安国   贡献   孔氏家学  
描述: 孔安国,字子国,是汉代孔氏家学和两汉经学史上的重要传承人。他以经学为业,博通儒家典籍,对汉代的《古文尚书》学、《古文论语》学、《古文孝经》学均有开启之功,但存史料对其一生事迹和治学活动的记载比较简约,署名于他的著述也是历代学者争论不已的话题。本文依据现有的材料,对孔安国的生卒时间、世次、家世、学术渊源和治学背景及家学传承等各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重点考论了其治学活动的诸方面,如他与今、古文《尚书》、《古文论语》、《古文孝经》、《孔子家语》、孔氏家学的具体关系,并评述他在汉代学术史上的地位。 孔安国为孔子后裔,依据《汉书》、《史记》以及各时代所修孔氏家谱的记载,考证知他为孔子第十一代孙,大约生活在汉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之间。他少时积极求学,受伏生《尚书》,于申公习《鲁诗》,游学河间,学优入仕,先后任武帝经学博士、侍中、谏大夫、临淮太守等职,可谓学宦两成。孔安国出生于文化氛围浓厚的孔氏家族,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孔子及其后裔都以儒学为业、勤于治经,家族内部形成了积极向上、博学广闻的家学风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他的治学营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孔...
孔安国学术研究
作者: 陈以凤   来源: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思想评论   约前156   孔安国   哲学思想   前74  
描述: 本书从学术史角度系统考察一代名儒孔安国的生卒时间、学术渊源、治学背景及家学传承等诸方面,重点考论其治学活动,论析他与今、古文《尚书》、《古文论语》、《古文孝经》、《孔子家语》、孔氏家学的具体关系;同时结合出土文献,考证署名于他的《古文尚书》孔传、《古文论?
秦始皇缘何焚书坑儒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伍被   焚书坑儒   商鞅变法   孔安国  
描述: 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和212年曾经焚书坑儒,这是中国古代史上一重大事件。最近有两作者撰文说焚书确有其事,而坑儒本无其事,是儒门之徒和方士们造的谣,司马迁由于"爱听故事"而写进历史的,在《史记》之前,并无坑儒之说。本文列举事实:司马迁为史官世家,记事是严肃认真的,且他的高祖任秦铁官,曾祖任汉初市长,历经秦汉之际的变迁。汉武帝时博士孔安国献古文尚书,淮南王刘安与中郎伍被谋反,都谈及秦始皇曾焚书坑儒,均在司马迁撰《史记》之前,以及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因谏坑儒一事被贬上郡等记载,均证明秦始皇确有坑儒之事。
孔安国《尚书序》真伪及史料价值辨证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尚书序   二次献书   孔安国   《尚书》六体   隶古定   “三皇五帝”说  
描述: 孔安国《尚书序》与孔壁出书乃至《古文尚书》问题密切相关,其自身真伪及史料价值亦颇受历代学者关注,然存在较多误解。为重新审视这一问题,特对《尚书序》相关内容进行分条辨证。主要涉及该序的文辞、语气问题,“三皇五帝”说问题,对《尚书》性质、体裁的探讨问题,孔安国整理《古文尚书》的相关文字问题,孔氏二次献书问题,以及《古文尚书》的残损及补缀问题等等。由此一系列辨证,可见今本《尚书序》确实存在较大比例的真实性要素,其所记载,非亲历其事而不能俱道,当确为西汉孔安国所作。
孔传《古文尚书》渊源与成书问题探论
作者: 崔海鹰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本并传   对古书的反思   《古文尚书》   孔子   华简   孔安国   出土文献  
描述: 《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一直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点课题,影响深广。其中,清代学者《古文尚书》辨伪的方法、成果,尤为后世疑古辨伪学者所崇重、借鉴和推衍。不过,清人的辨伪工作并非完美无缺,也存在不少可议之处。近年来,随着大量战国秦汉时期的简帛古书问世,前沿学者倡导对古书成书问题展开反思,一些学者由此对《古文尚书》案进行反思和检讨,并探索新的研究理路与方法。最近,由于清华简《尚书》类文献的面世,使《古文尚书》问题的探讨愈发地展现出复杂性与深厚的学术、文化内涵。本文企望在此学术背景下,将《古文尚书》问题的讨论落脚于对其成书过程与特征的具体认识上。旨在由“对古书的反思”角度,探论孔安国传本《古文尚书》的系列成书问题,具体即从上溯其渊源所自入手,考察其传流、演变以及在西汉时期的整理成书过程,以求更深刻地理解《尚书》类文献的本质,及其传流、演变的各种特征,进而为《古文尚书》案的重新认识和解决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第一章为引论部分,主题是对《古文尚书》问题的反思以及新研究理路的探讨。首先回顾《古文尚书》问题的由来,继以综述现今学术背景,特别是现当代学者对《古文尚书》问题的反思与新探讨,以及相关出土文献所带来的《古文尚书》问题的新进展,进而提出在此新背景下,由“对古书的反思”视角,具体、分步骤地考察《古文尚书》的成书问题。第二章追溯《尚书》类文献的起源,特别是其与上古王官传统的关系,以从内在理路上对《尚书》类文献可靠性加以论证。这类文献来自史官记录,并经过相续的编纂、整理,与王官传统,尤其是史官制度密不可分,并为史官赞治的重要途径和工具。因此,《尚书》类文献重在承载历代王道、治法,为现实政治提供制度、思想、文化资源。在此试举一端:儒家所传“中道”思想渊源深厚,而将清华简《保训》篇与今本《尚书》、《逸周书》等相关记载相结合,可明显看出《尚书》类文献中系统的“中道”思想传承。第三章探讨东周时期《尚书》类文献的传流问题。在政治、文化分裂的背景中,《尚书》类文献亦在不同地域与文化区中继续传播、传流,并随即发生相似却又不尽相同的演化、改易,造成样貌、特征等的各具特色。由新出简帛文献可见,东周时期的学术、文化、文献等已有非常广泛的传播,许多文献,包括《尚书》类文献,都有多种文本在各地传流。通过比较典籍引文与《尚书》原文,出土《尚书》类文献与今本《尚书》的异同,大致可见,即使在政治分立、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尚书》类文献的精神、本质基本不变,但其不同文本间会产生、存在诸如字体、文句、篇目、篇名等的各种差异。第四章主要讨论孔子儒家与《尚书》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尚书》文本的各种影响。孔子熟习《尚书》类文献,并对其性质、内涵、功能等有深刻认识,他对这些文献的整理、研习和讲论,是其继承、发展王官之学与先王之道的重要体现。正由这一过程,形成孔门《书》说,以及孔门《尚书》传承。其中,所谓孔子“删书”,其实质并非将一部分删去、弃之,而是择取其中内容重要、主题鲜明、文本完善的一部分,从而形成已知《尚书》学史上第一个定本。但除此以外,由子思、孟子引《书》可见,孔门中还当有其它《尚书》类文献的文本传流。第五章主要讨论孔安国与《古文尚书》的关系。首先由汉初政治、学术的特殊背景,考论孔壁所出《古文尚书》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意义。继而结合相关文献,考察孔安国的学术背景、渊源及学风特点。又结合现代简帛文献的整理方式,以求更准确地理解孔安国对《古文尚书》的整理和改编过程。其间,为了澄清一些重要论据,对孔安国《尚书序》做了专门考证。最后推论孔安国整理《古文尚书》,既有对字体的隶定,也包含对文句的改读、疏通,意在保证《尚书》大义的前提下,在形式上作出适应时代的改变。孔安国对《古文尚书》的整理、训传工作,开启了汉魏孔氏家学中的《古文尚书》传承历程。第六章为后论部分,提出由对《古文尚书》真伪之疑辨,到现代学者对疑辨之反思、检讨,再到出土文献带来的新问题与新认识,不能简单地视为机械地否定之否定,而应在新的学术背景下,将研究重点引申、整合到对《古文尚书》成书问题的具体认识上。再以论文主题部分为基础,总结《尚书》传流中多本并传,以及文本屡屡改易等特征,指出在此过程中“变”与“不变”的辨证性:文字、形式常应时而变,而本质、主旨等则大体不变。这些传流特点对认识孔传《古文尚书》的成书及其面貌、特征具有关键意义,并对《古文尚书》真伪问题及其它文献的相关问题均大有裨益。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