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中国传统宗教与文化内在精神的解读与创新:读洪修平教授《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关系研究   儒佛道   历史衍变   内在精神   三教关系   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中国化   传统宗教   文化性格   儒学  
描述: 自汉以后,三教关系是中国传统宗教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儒学是否为宗教的问题,历来有所争论。这反映在三教关系的研究上,集中体现于对三教之"教"内涵的如何把握。然而,三教之学及其关系的历史衍变绝不是纯粹地、单一地脱离社会环境的学术形态,相反它是应具体的时代环境而生,并且能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从"学"的层面和从"教"的层面都有失片面,只有从内在精神的层面去把握中国传统宗教与文化才
汉末魏晋六朝书法艺术嬗变的哲学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魏晋时期   考察   内在精神   书法艺术   书法美学思想   汉魏六朝   哲学   书论   魏晋六朝   汉末  
描述: "儒"、"道"、"释",是在中国传统领域占主要地位的哲学思想.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其风格的嬗变也必然受时代哲学的影响.从书法风格来看,西汉以来,隶书在"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保护下得到极好的发展,并最终达到完全的成熟.隶书的规整、平正、开阔、雍容且整体风格统一,正代表着儒家理智、严谨、平实、中和的典型风貌.书法形象开始成为明确的"有意味的形式",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逐渐形成自觉,艺术主体自觉的过程,也是主体接受儒家约束的过程.当艺术家逐渐陷入无法安顿丰富感情生命的过程的时候,我们看到道家思维对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西汉竹简笔法、结体上的放逸、夸张,可以说是道家自然适意思想支配下不自觉地流露,这种不自觉地流露显示的艺术本性便不断地刺激着道家思维的自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评《儒家法思想通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法学杂志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法文化   儒家伦理法   儒家思想   内在精神   孔子   思维方式   儒学   法思想   内在联系  
描述: 一本精美厚实的法学新书——《儒家法思想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儒家法思想的新著”(《通论·匡亚明序》)。它的问世,是儒学界、法史学界的一件幸事。作者俞荣根先生是一位年富力强的中年教授,他在儒家法思想这块荒域中开垦了十余年之久。长期以来,他遵师从教,“解放思想,锲而不舍,有的放矢,执着始终”,终于打通古今,集其大成,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出了这一朵学术奇葩,给儒学研
略论中华武术的“整体性”特色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武术教育   中华武术   内在精神   存在形态   “太极”   思维特色   “技”   中华文化   思维模式   “中庸”  
描述: 本文认为由于中华文化“整体性”思维特色以及先秦时期儒、道诸家“整体性”武术教育模式的影响,使中华武术无论从其“外在结构”还是从其“内在精神”上来说,都充满了浓厚的“整体性”色彩。文中从(一)“太极”理念、(二)“重劲轻力”、(三)由“技”进于“道”三个层面对之作了较为详细阐释。指出只有在继承中华武术“整体性”这一民族特性的基础之上,才能够使中华武术在新时期真正得到宏扬光大,才能够使中华武术真正走向世界
梁文博和他的工笔画
作者: 暂无 来源: 走向世界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当代工笔画   山东   学术风格   内在精神   钢筋水泥   中国画   图像分解   艺术语言   艺术学院   色彩分割  
描述: 在中国当代工笔画坛上,梁文博是少数清醒而有独立学术风格的画家之一。他立足于朴实的生活态度和考究的艺术语言,成为工笔画领域的佼佼者。梁文博,山东威海人,1956年生于烟台,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山东分会理事,山东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国画教研室主任。他的作品曾入选第六、七、八届全国美展,全国青年美展,首届中国画展等高水准画展。其中,《冬往春来》、《秋》分获第六、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秋深》获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国画、油画精品展银奖,《远去的风帆》获国际青年美展铜奖,可谓硕果累累。梁文博为人亦道亦儒,道在他于生活中宠辱不惊,居斗室养小家,一派淡定天然;儒在他于绘画里谋作为,求完美,在画面中体现内在精神。他总能在尘世间辟一块精神净土,调和俗与雅、圆熟与童真的关系。在城市文明里,在被钢筋水泥和人工色彩分割占据的空间中,国画还有多少"师造化"的余地和笔墨辗转自如的可能呢?画家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或将故有的图像分解后重新排列组合,或将真实情景作趣味性的夸张变形。然而这些手段在难以逾越的前人典范与充满困惑的物质现实面前无不显得苍白无力。梁文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