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也无风雨也无晴——解读苏轼的文化性格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苏轼   文化性格  
描述: 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思想和人生思考、兼容儒释道内涵的人格魅力、真性情的人生幽默、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构成了苏轼的旷达、谐趣、圆通的文化性格系统。
苏轼的自然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然观   苏轼   文化性格  
描述: 苏轼在儒释道自然观的影响下,采用开放兼容的态度,取儒释道三家之精义,并吸取陶渊明的自然风格,进而促进苏轼文化性格与其自然观的形成。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进而体悟自然之道,在这样一种心理历程和人生思索中,苏轼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论文化性格对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音乐时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居易   崇雅爱俗   文化性格   音乐审美  
描述: 诗琴酒乐其志。"[1]说明了其一生所吸纳的儒、道、佛文化具有内外之别,对立分存的性格特点,儒家质实与道家空灵的文化性格直接影响了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士大夫集团文化性格的完成与文人画的产生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学   士大夫   文化性格   文人画  
描述: 士大夫在传统社会的基本架构中兼具政治集团与文化艺术创造集团的双重特质。士阶层出现了儒与侠的分途后,单纯意义上的古代人文知识分子开始出现。而士大夫的以道自任的文化性格也开始肇端。秦汉时期学士、文吏的分途与混一,造成了政治集团与文化创造集团合一的世族阶层,士大夫双重特质的构架开始产生。科举制度产生后,士大夫全体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仰禄之士",文化性格中的体道与忠君的矛盾更加深刻,科举也强化了士大夫作为文化独占集团的特征。随着宋代士大夫之政、士大夫之学的空前统一,士大夫集团的文化性格最终完成,而文人画也由此肇端。宋代士大夫之学也决定了后世文人画的一些基本美学特征:即在美学终极目标上体道、艺术立场上强调士气、艺术操作层面要求传神而忽略形似。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人文理想主义精神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阶层所继承,并在新的内涵上形成知识分子的新操守,中国文人画在近现代完成了创作主体的转变,继承传统文化价值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重要课题。
周作人文化性格的佛学底蕴
作者: 暂无 来源: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作人   文化性格   佛学底蕴  
描述: 以释补儒,以佛学作为对儒家思想纠偏补缺最重要的文化因子,构成周作人基于中西文化融贯之上的儒家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框架。小乘缘起论为周作人提供了消解儒家天命观的思想力量,强化了周作人反思想统制的个性主义。佛学以觉为本的立教思想启发了周作人的启蒙思路,形成他以关注人的精神解放为本的人道主义特征。从佛学心性理论入手重视自身人格意志修养,是周作人以释补儒格局治佛的又一途径,其中佛学“空观”理论与“忍”的精神帮助周作人强化反抗绝望的精神特别值得注意。佛学通过消解、补充儒学而进入周作人的文化性格,从而赋予其厚重的佛学意蕴。
论汪曾祺小说《徙》中的文化内涵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追求   自由   文化性格  
描述: 汪曾祺受儒家与道家传统文化浸润都很深,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他的小说中常以人物的文化性格和文化追求外化出来。《徙》中谈甓渔、高鹏、高雪这老、中、青三代人物代表的不同文化性格和文化追求,使《徙》具备深广的文化内涵,令人涵泳不尽、回味无穷。
“需”之于儒的性格养成和身份认同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分析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代       文化性格  
描述: 殷墟甲骨文中,需同于儒。需、儒人群在殷商频繁活动,在王室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也已形成专门化、垄断化的职业。《周易》的需卦虽与儒有一定的关联,但将它与殷商民族或儒的原始发生联系在一起,则尚欠证据。汉字中,偏旁带需的字,多具有柔、弱的意思。儒的文化性格受启发于周室勃兴。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及周初诸王的事功业绩与崇高德行,为最初的儒不仅提供了理想原型,也构成了儒家学派自身创生的精神动力。原始的祝、宗、卜、史职业已经不能满足儒者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需要,他们游离出祝、宗、卜的职业安排,而相对保留史的存在。他们要使用民间舆论工具,通过思想与文化的力量积极参与社会上层的政治活动,保护弱者的利益,为弱者说话,自觉地认同于弱者代言人的身份。
闽台民间想象的相通性及其情感诉求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相通性   情感诉求   心理经验   闽台民间故事   民间想象   文化性格   民间信仰  
描述: 闽台两地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文化联系。民间故事作为闽台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丰富的民间想象体现出闽台两地民众共同的审美取向和情感诉求。特别是在济世救困的想象中体现了共同的崇儒精神、在开拓家园的想象中展现了相似的拼搏性格、在行侠仗义的想象中传达了相近的英雄情结、在神灵保护的想象中演绎了相通的民间信仰。这些相同或相通的民间想象,都与两岸人民的生活实践、心理经验和精神追求分不开,是在两岸密切的血缘和史缘关系中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经验,在两岸相通的文缘和神缘关系中形成的共同的审美追求,在两岸相近的地缘关系中形成的共同的性格取向。闽台民间故事熔铸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纵深感,演绎出两岸民众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对闽台民间故事相通性的考察和揭示,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两岸民众共同的审美取向和情感诉求,对进一步密切两岸同胞的血肉联系,在两岸民众的情感沟通和共鸣中促进交流和发展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现代科技与儒学的关系刍议
作者: 何中华   来源: 人文天下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科玄论战   伦理责任   现代性   辩证思维   水火不容   文化性格   打倒孔家店   道德责任  
描述: 一、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近几年来出现了传统文化热潮,儒学作为强大的民族悠久传统,得到传承和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特别是其内在的关联,很多人仍存在疑虑。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假问题,不仅毫无答案,甚至问题本身就是错的。究其原因,有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特定历史语境,是以告别传统为姿态的,是"打倒孔家店"。这样一个历史语境注定了人们极容易把这两个事物看成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
中国传统宗教与文化内在精神的解读与创新:读洪修平教授《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关系研究   儒佛道   历史衍变   内在精神   三教关系   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中国化   传统宗教   文化性格   儒学  
描述: 自汉以后,三教关系是中国传统宗教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儒学是否为宗教的问题,历来有所争论。这反映在三教关系的研究上,集中体现于对三教之"教"内涵的如何把握。然而,三教之学及其关系的历史衍变绝不是纯粹地、单一地脱离社会环境的学术形态,相反它是应具体的时代环境而生,并且能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从"学"的层面和从"教"的层面都有失片面,只有从内在精神的层面去把握中国传统宗教与文化才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