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中庸”的变通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金分割律   折中主义   中庸之道   河南方言   孔子   “和而不同”   符合辩证法   《说文》   方法论意义   “中庸”  
描述: “中庸”为儒门称道的至德,《论语》中仅一见:“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中,明言“子曰”的“中庸”共六见。这七见中,孔子均未就其内涵作具体阐释。后儒就此多所发挥;近现代学者对此亦很重视,然论述不一,或以为符合辩证法,或以为是形而上学。近来胡念耕先生有《孔子“中庸”新解》(见《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一文,综诸说、考字义,有新解,认为孔子推崇的“中庸”,其真实涵义为“遵循周礼准则奉劳不已。”从孔子的道德伦理学说意义上看,此说颇为合理。然就哲学意义上,特别是从方法论意义上看,孔子讲“中庸”似有更深刻的内涵。兹试论之。 “中庸”之“中”,在金文中的意义,郭沫若说有“中心”、“圆心”之意,做为动词有“命中”之意(见《金文诂林》卷一328页引)。这是很对的。按《说文》及王筠、唐兰、王国维等诸说(见胡念耕文所引)皆有合于郭说处,二程说“不偏之谓中”亦然。朱熹言“中只是个恰好道理”,尤其有理。至今河南方言称对、称好、表赞同,亦说“中!”正是此意。 “中庸”之“庸”,《说文》云:“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庚为更事,即改事;更者,改也。庚又有续义,赓从庚,赓续即继续(胡念...
中国哲学史上的言意之辨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言意观   语言   言不尽意   认识论   中国哲学史   言意关系   王夫之   得意忘言   言意之辨   方法论意义  
描述: 本文通过描述言意之辨从先素至明清的基本线索,试图说明言意之辨的认识根源是语言对于思想的非同一性,由此产生了“言不尽意”与“言尽意”的不同解答;“言不尽意”论在思想史上既有打破经典束缚的方法论意义与文人学士的审美、修身意义,又是通向神秘主义本体论的必经环节;儒、道、佛的言意观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语言与思想的某些复杂关系,但缺乏概念的清晰性和论证的科学性,未能全面、正确地解答这一认识之谜。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