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儒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
作者: 何晓明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间维度   “和而不同”   时间维度   儒学  
描述: 儒学的时间维度研究,是一把尺子,一根线,讲究的是“联结”功夫;而空间维度研究,是一把刀,需要的是“切割”手段。无论联结或切割,其实都是一种学术建构。研究者境界的高下、襟怀的宽窄、识见的深浅,往往通过这种建构体现出来。儒家基本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文化品格是“和而不同”。儒学的时间维度的研究,重在说明“和”,而空间维度的研究,重在说明“不同”。这“不同”,应是特定自然环境、物质生活、文化遗存与学人“心力之为”的有机结合,而非儒者个人或派别简单的自然地理意义上的方位归属。儒学的空间维度研究,必须同时参照时间维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道德智慧与和谐社会建设——兼论“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 沈维新   来源: 第13次中韩伦理学讨论会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和而不同”   和谐社会建设   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  
描述: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带有根本性质的重大战略任务,它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时代的实际。但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党和人民的长期团结奋斗,需要做多方面的深入工作。其中,如何从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道德中汲取智慧,用以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是一项值得重视、并需要着力研究的工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逐渐形成了儒、道、佛“三教”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儒家的人本、民本、刚健、自强、革新、崇德、仁义、爱众、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道家的自然、尊道贵德、齐同慈爱、性命双修,佛家的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圆融、解脱等一系列思想对于当今人们解决社会矛盾、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引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乃至解决国际冲突,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弘扬先进统计文化 加快统计事业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统计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想境界   文化追求   统计文化   地域文化   “和而不同”   “和合”文化   终极价值   统计事业发展  
描述: 天台山地域文化具有特殊性、典型性、广泛性、多元性的特征,儒、道、释三教在此长期共存互融,这为和合文化的诞生、流传、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是开展和合统计文化的前提条件;其次,和合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传
重提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原则
作者: 暂无 来源: 高校理论战线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和而不同”   先秦诸子   方法论原则   博士论文   先秦思想   文化观念   中国哲学  
描述: 《天人视界:先秦诸子发生学研究》是刘绪义同志的博士论文,我是通过评阅这篇论文而认识作者的。初读后的印象是:作者有很好的文史功底,对先秦诸子文献相当熟悉,而又没有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教科书的框囿,在人们习焉而不察地按照儒、墨、道、法等各家来梳理先秦思想时,产生了需要从发生学的角度来重新厘清中国哲学
孔子的中庸思想与儒学的中道性格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文杂志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   “过犹不及”   道性   孔子   中庸思想   “和而不同”   圣之时者   儒家文化   儒学  
描述: 孔子的中庸思想与儒学的中道性格李翔海南开大学哲学系中庸之道是孔子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后儒称作“圣之时者”(孟子语),是“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的(朱熹语)。而中庸之道在孔子那里既是一种最高的德行,也代表了一种最高的智...
“中庸”的变通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金分割律   折中主义   中庸之道   河南方言   孔子   “和而不同”   符合辩证法   《说文》   方法论意义   “中庸”  
描述: “中庸”为儒门称道的至德,《论语》中仅一见:“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中,明言“子曰”的“中庸”共六见。这七见中,孔子均未就其内涵作具体阐释。后儒就此多所发挥;近现代学者对此亦很重视,然论述不一,或以为符合辩证法,或以为是形而上学。近来胡念耕先生有《孔子“中庸”新解》(见《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一文,综诸说、考字义,有新解,认为孔子推崇的“中庸”,其真实涵义为“遵循周礼准则奉劳不已。”从孔子的道德伦理学说意义上看,此说颇为合理。然就哲学意义上,特别是从方法论意义上看,孔子讲“中庸”似有更深刻的内涵。兹试论之。 “中庸”之“中”,在金文中的意义,郭沫若说有“中心”、“圆心”之意,做为动词有“命中”之意(见《金文诂林》卷一328页引)。这是很对的。按《说文》及王筠、唐兰、王国维等诸说(见胡念耕文所引)皆有合于郭说处,二程说“不偏之谓中”亦然。朱熹言“中只是个恰好道理”,尤其有理。至今河南方言称对、称好、表赞同,亦说“中!”正是此意。 “中庸”之“庸”,《说文》云:“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庚为更事,即改事;更者,改也。庚又有续义,赓从庚,赓续即继续(胡念...
第十二届國際中國哲學大會綜述
作者: 暂无 来源: 世界汉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方克立   第十二届   研究生院   内在一致性   “和而不同”   文化资源   民族特色   经典诠释   戡天役物   文明走向  
描述: 2001年7月21日至24日,主題為“中國哲學與廿一世紀文明走向”的第十二届國際中國哲學大會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共有250多名代表出席了會議,其中臺港、海外學者和中國大陸學者大約各占一半,其間共召開了四次全體大會、五十二場次分组會議,有二百零四位學者在大會或分组會上報告了論文。各位代表圍繞着主題比較集中地討論了人們關注的一些問題,如: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研究的問題、對象和範圍有何异同?如何深入研究和發掘儒、道、佛、墨、兵、易等傳統哲學思想原創性貢獻,并揭示其現代意義和價值?參照西方的哲學解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