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天地之心”与程颐的修养观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地之心   动之端   生生  
描述: 程颐对于《周易》复卦彖辞“复其见天地之心”扬弃了王弼以“静”为“天地之心”的见解,提出“动之端”为“天地之心”。程颐将“天地之心”与人心相联系,使之具备了道德伦理内涵、与人世产生了密切的关联,人可以通过“反善”纯净“天地之心”,以此彰显“天地之心”所代表的善性和仁民爱物之意,真正的将“天”与“人”联系到一起,将天地生生之德落实到了仁民爱物的道德行为上,在道德上贯通了天与人。
张载生物论研究——以“复其见天地之心”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复卦   生物   天地之心  
描述: 《周易》复卦彖辞“复其见天地之心”是《周易》文本中很有生意内涵的一卦。张载《横渠易说》中的思想明显含有推崇“静”在生物中以及修养中的作用,与胡瑗、程颐等推崇“动”的重要性不尽相同。张载以气论为基础来分析复卦的生物思想,并将其由宇宙论推衍到修养观上,由此就将客观的气本论与价值论连结起来。张载由“复其见天地之心”的生物思想将客观之气论与人的道德价值相贯联,相对于程朱理学的思维路径在宋明理学中别具一格。
一個禪者的儒學——元贤禅师“以禅证儒”的學術旨趣
作者: 韓鳳鳴   申思   来源: 佛教文化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太極   心性說   天地之心   以禪證儒   功夫論  
描述: 元賢禪師的學術路徑基本是"以禪釋儒",引禪入儒以打破程朱理旱僵化了的思想模式。雖然以禪釋儒、以儒釋禪以求禪儒會通是宋明許多大儒都在做的事,但他們的基本學術立場是儒家的,意在"以禪佐儒"。元賢禪師的學術趣味獨特性在于,他是站在佛禪立場上以禪心來讀儒心,"以禪證儒"直逼儒家的心性内核,如太極、天地心、天命等。以禪證儒是要掃清儒學發展中的心性蔽障,以暴露真正的、與禪心相映證的"真儒",起到他山之石以攻玉的奇效。
宋明儒学的“天地之心”论及其意义
作者: 陈来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复卦   朱子   天地之心   动静   仁体  
描述: “天地之心”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复卦的彖辞“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礼记》礼运篇也有“人者天地之心也”一语。汉代董仲舒说“仁,天心”,这是汉代儒学宇宙论的重大发展。北宋程颐反对“静见天地之心”的说法,主张“动见天地之心”,邵雍之子邵伯温认为天地之心不可以非动非静,动静之几为天地心。南宋朱子把天地之心作为仁说的基础,但这并不是简单回到董仲舒,而是把北宋儒学对《周易》的讨论中天地以生物为心的思想与“仁”联系起来,用仁去规定易学讨论中的天地之心,使仁获得了本体论的意义。明代王阳明把“人者天地之心”当作万物一体思想
韩国画中所体现的“生生”思想:以《金刚全图》、《仁王霁色图》、《岁寒图》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韩国画   天地之心   硕果不食   生生  
描述: 东方艺术把人类和自然融合在一起,使人类的生活更加形象化。东方艺术的精髓表现在天地之心、宇宙之心、天人合一等方面。谦斋郑敾和秋史金正喜的绘画表现出了天地之心和《周易》所倡扬的"生生"思想。他们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纯粹的艺术手法上,而是为画界开辟了新天地,并且把天人合一思想通过画与诗来表达出对祖国安宁和发展的企盼。他们的作品被视作国宝并对现世大有借鉴作用。
“以心相遇” 解析戴震治學的語用學維度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以意逆志   七八   東原   天地之心   卒年   經方   辨言   聖賢   宋儒   以通  
描述: 戴震是清代考據學者的代表人物,其解經方法論鮮明、系統而凝煉,在後世學界也最具爭議性。一般都將其解經方法論解讀爲由實入虚、由部分到整體的單向方法,是一種脱離現實,特别是排斥讀者主體性的純文本主義,這就忽略了其“以心相遇”的體認面向,從而增加了今日“後續的漢宋之争”中一些無謂的争論。而且,如果批評戴震單向方法論和文本主義時自身却真的陷入了純文本主義,則更加不利於戴學研究的深入。一戴震治學自身的語用學維度戴震於乾隆十四或十五年①二十七八歲所作之
四川通江银耳碑文三种之二、三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食用菌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光绪二十五年   临公   若雨   文述   巴邑   天地之心   光绪二十四年   分疆   涪阳坝   地灵  
描述: 原文之二:娃娃岩禁碑[1]戊戌(1898)夏五月既望,予在东山公宅,□临公曰:“幸哉,适得其人矣!”有口显出会[2]一册,览毕,知雾露池橡树产耳,丙申(1896)俱白,丁酉(1897)尤甚。[3
中国古典美学与传统文化观念 大生命观的美学——天人合一与中国艺术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天地万物   美学价值   大生命观   生命精神   中国艺术   天地之心   传统文化观念   天人一体   中国古典美学  
描述: 中国古典美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它植根于深厚的文化渊源 ,体现出典型的传统文化观念。从哲学角度看 ,儒、释、道、易、玄固然各异 ,但其根本的文化观念则可归结为天人合一。由此在文艺中表现为 :主张效法天地之道 ,吸取生动形象传达宇宙造物的生命精神 ,以仁心感动天地 ,建立物我一体的审美境界。无不体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可以认为 ,传统文化观念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贯穿始终 ,构成其最根本的精神实质。本期编发的这三篇论文 ,或综论 ,或专论 ,都是从这一角度着眼 ,希望有助于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刘勰《原道》的“文德”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刘勰   “德”   文之为德   天地之心   道之文   “太极”   《原道》   为文之用心   哲学本体论  
描述: 刘勰站在哲学本体论高度,从道与文、道与人、文与人关系,论证“文源于道”,从而揭示了人文产生的奥秘。天、地、人三才以及天文、地文、人文,都是“道之德”、“道之文”。人发挥其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对天地变化、神物启示进行摹拟和仿效,使人文成为人类社会产物,成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美。作者认为,刘勰所论之道,只具有本体论的普泛意义,既不是微观世界的规律,也不是儒、释、道某一家特定的理论体系,完全符合中国古代“道生万物”、“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
宋濂的理学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名相   早期道家   儒佛   道教   明心见性   天地之心   思想体系   佛教哲学   圣人   儒学  
描述: 宋濂是宋元之际的理学家。他在明代,“以开国巨公,首唱有明三百年钟吕之音”。他在理学上宗奉朱学,但他讲道教的元气说,强调吾心为天下最大,又谓儒佛“本一”、“同一”,儒佛相资并用。他参取佛教“盪名相”、“破二边”、作为理学识心明心的方法,其说多越出朱学的“规矩”。他与明初曹端、吴与弼等朱学人物,从不同的角度,使朱学的思想体系发生分化和衰变,以至后来的王学得以抬头。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