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宋明儒学的“天地之心”论及其意义
作者: 陈来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复卦   朱子   天地之心   动静   仁体  
描述: “天地之心”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复卦的彖辞“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礼记》礼运篇也有“人者天地之心也”一语。汉代董仲舒说“仁,天心”,这是汉代儒学宇宙论的重大发展。北宋程颐反对“静见天地之心”的说法,主张“动见天地之心”,邵雍之子邵伯温认为天地之心不可以非动非静,动静之几为天地心。南宋朱子把天地之心作为仁说的基础,但这并不是简单回到董仲舒,而是把北宋儒学对《周易》的讨论中天地以生物为心的思想与“仁”联系起来,用仁去规定易学讨论中的天地之心,使仁获得了本体论的意义。明代王阳明把“人者天地之心”当作万物一体思想
“红儒”与“原儒”: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的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原儒   现代中国   儒家   红儒  
描述: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由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给定的问题。但这一问题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整理儒家思想遗产的"红儒",与从原初思想旨趣出发重建儒家的"原儒",构成当代中国思想界的两股重要思潮。两者之间有一致、有冲突,有对峙、有交汇。站在现代中国建构的视角看,融通两者的关系,使之共同作为现代中国建构的重要思想资源,是值得期待的。理性处理二者关系,避免两者同时陷入争夺意识形态霸权的对峙状态,保持一种相互尊重的对话态势,则是合宜地处理二者关系的必然要求。但二者间究竟会以何种结果呈现其关系走向,还有待观察。
儒士与儒教士:文化身份与精神类型的探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士   身份   儒教士   精神类型  
描述: 对于"原儒"工作,"文化身份"与"精神类型"的研究具有新的意义。"儒"经历改造,至孔子遂有"儒士"的诞生。"儒士"为"志于道"的"传道者"。汉以后的"儒教士"乃"儒教"的文化担纲者,是自觉地为大一统国家进行神义论和道义论证明并致力于政教实践的新型儒者,与"儒士"存在着身份和精神类型的差异。"儒教士"的精神类型,体现为"神义性"的天命信仰与"道义性"的圣教观念的结合,并在不同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加以调适。"儒"之历史性与差异性的问题是西方学界近期研究的热点,笔者做出了批评性的回应,并对"儒"之身份的区分及其译名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论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信札”传统*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哥尔德斯密斯   “中国信札”   《世界公民》   《约翰中国佬的来信》  
描述: "东方信札"是随着东方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而在欧洲文学中衍生出的一种特殊文类。其中,"中国信札"更是成为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一种突出现象。霍拉斯·沃尔波尔的《叔和信札》开创了英国文学中以中国人作为观察者兼批评家,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的传统;哥尔德斯密斯的《世界公民》集中体现了18世纪欧洲启蒙学者汲取中国文化的特点,即一方面受到耶稣会士尊儒排佛斥道倾向的影响,另一方面出于反抗宗教蒙昧和推翻君主专制的需要,而突出了儒家学说中的理性精神和伦理意识。G.L.迪金森的《约翰中国佬的来信》则堪称"中国信札"传统在20世纪最出色的余响。通过考察"中国信札",可以在思想史的背景中揭示西方知识分子汲取中国文化的阶段性特征,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呈现中国文化在西方社会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独到作用。
《元史·世祖本纪》献疑一则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至元   点校本   主试   儒人   太常寺   五百户   世祖   王恽   通文   十三年  
描述: 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记载至元十三年,忽必烈差官考试汉地儒户,最终确定免差的儒籍数额:"(至元十三年)三月戊寅,敕诸路儒户通文学者三千八百九十,并免其徭役;其富实以儒户避役者为民;贫乏者五百户,隶太常寺。"(第180~181页)至元十三年三月戊寅,即至元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此次汉地试儒,其中主试河南的是王恽与陈祐。《元史·王恽传》记载:"(至元)十三年,奉命试儒人于河南"
儒的起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音部位   中国文化   语义派生   上古音   命名理据   甲骨文   “礼”   汉语言   语义类型   《说文》  
描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之一的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儒”的本义是什么?孔子的学说何以称之为“儒学”?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考察,以期准确地把握孔子思想在历史上的价值和地位。“儒”字(其初文为“需”)在形、声、义三个互为关联的层面上...
论魏晋诗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嬗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诗学   魏晋诗学   玄学诗学   佛教诗学  
描述: 魏晋诗学的理论体系,既立足于传统的历时性联结,也立足于时代的共时性建构。其理论核心是“本同—末异”,审美形态是“缘情—绮靡”,接受方式是“得意—忘象”。如果从理论形态上划分,魏晋诗学又可以分为儒家诗学、玄学诗学和佛教诗学,而且各理论形态之间互相渗透,多元并存。其中建安从儒道并存转向儒家诗学;正始从儒家诗学转向玄学诗学;西晋从玄学诗学复归儒家诗学,再发展为儒玄并存;东晋又从玄学诗学逐渐向玄释圆融、佛教诗学转化,这是魏晋诗学的基本嬗变轨迹。
林则徐佚文一则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名德   江苏巡抚   正谊书院   文艺出版社   翰林侍讲   课艺   帖括   学之   清代书院   赋选  
描述: 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林则徐全集》(10册),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林则徐作品总汇。笔者近来研读清代书院课艺总集,发现林则徐为《正谊书院课选》所作序文一则,未收入《全集》。现加标点,辑录如下:"吴门正谊书院之建,自嘉庆乙丑(1805)始。是时缀学之士,仅半于紫阳。久之人文蒸蒸,乃每进而愈上焉。道光壬辰(1832)状元吴君钟骏、会元马君学易,皆正谊肄业生,於芼盛矣!自创建至今,历岁三十,所延为祭酒者,多名德硕儒,而兰坡先生主皋比最久。先生内行淳笃,十余年前以翰
《明史·艺文志》经部标点正误(二)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点校本   整理本   千顷堂书目   古籍出版   明史   明儒   著者索引   艺文志   著录   标点  
描述: 中华书局1974年版点校本《明史·艺文志》"经部·诸经类"著录:"杜质明《儒经翼》七卷。"(第2369页)此为"杜质《明儒经翼》七卷"之误。杜氏此书,《千顷堂书目》卷三"经解类"著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整理本第84页未加书名号,故正文中不知如何标点,然据所附《千顷堂书目著者索引》:"杜质明:儒经翼。"(同上,第456页)则与点校本《明史》一样,误以为作者是"杜质明"。
不言与言:早期儒墨之争的一个问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墨之争   墨家   早期儒家   不言  
描述: 《墨子》中记录了儒者公孟、吴虑对墨学最早的批评,认为墨家不应到处"言"说,墨子对此提出自己的辩护。从文献可知,早期儒家多有持"不言"风格者。公孟、吴虑的批评,代表了儒家某种共同意向。"不言"态度源于孔子本人,与早期儒家的政治学原则有关。墨子多"言",则是因为确立了与儒家不同的政治学原则。早期儒、墨"不言"与"言"的冲突,背后是两种政治观念的冲突。孟子学兴起,以"仁爱"批评墨家"兼爱",取代以往批评墨家多"言",标志早期儒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
< 1 2 ...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