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早期儒家的人本思想:以孔子为核心的探讨
作者: 刘洋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本思想   孔子   早期儒家  
描述: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人们对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有了新的理解,对儒家关心“人”、重视“人”的人文特征有了新的认识。因此,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当下,以孔子为核心对早期儒家的人本思想进行重新探讨具有重要价值。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一开始便将人作为实现社会治理的手段,这里的“人”囊括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我们认为孔子借鉴殷周以来的天命思想,继承吸收周公以及春秋时期的重人言论,认识到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所谓的礼,并非局限在其外在形式,而更多体现于它的内涵,即“礼义”。从这一角度讲,孔子儒学一开始便具有人文特质
“儒分为八”与早期儒家分化趋势的生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分为八   韩非   早期儒家   分化  
描述: 由于资料缺乏,"儒分为八"已成为儒学史上千百年来难以厘清的学术难题。新见的出土文献,往往不是某一学派的专有文献,而是不同学者的文献汇编,因此,从这些文献对儒家共有特征的不同理解入手,就为解开"儒分为八"之谜提供了新的视角。韩非的八派划分,只是选取思想歧异明显、影响较大的八个派别。儒分为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儒家分化的真实面貌,但法家立场的偏颇,使韩非不能对儒家发展面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思想歧异是当时孔门内部的普遍存在,而窄化、深化、分化、派别化,正是从不同学派思想差异日渐明显的层面,对早期儒学发展进程所作的一种描述与展示。
不言与言:早期儒墨之争的一个问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墨之争   墨家   早期儒家   不言  
描述: 《墨子》中记录了儒者公孟、吴虑对墨学最早的批评,认为墨家不应到处"言"说,墨子对此提出自己的辩护。从文献可知,早期儒家多有持"不言"风格者。公孟、吴虑的批评,代表了儒家某种共同意向。"不言"态度源于孔子本人,与早期儒家的政治学原则有关。墨子多"言",则是因为确立了与儒家不同的政治学原则。早期儒、墨"不言"与"言"的冲突,背后是两种政治观念的冲突。孟子学兴起,以"仁爱"批评墨家"兼爱",取代以往批评墨家多"言",标志早期儒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
论早期儒家的“学派”意识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交流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派   早期儒家   意识  
描述: 先秦儒者常常自命"真儒"而相互否定和攻讦,无论后人如何总结,各自为"家"的确是先秦儒者的"学派"意识和存在状态。同时,战国儒者对"何谓儒者"又有着清醒而自觉的反思,"儒者"们以清晰的共同特征而区别于"墨者"、"隐者"、"辩者"等其他"士"人,这些特征也是秦汉学术史上将先秦儒者概括成"儒家者流"的根本原因。
早期儒家的人性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法制与社会发展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表法里   人性观   早期儒家  
描述: 人性观是政治法律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之一。之前对中国古代思想家人性观的研究常局限于对他们的系统人性论述,有时还混淆了他们的理想道德人格和一般人性观。鉴于人们对日常具体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评论可能隐含关于人性的一般判断和看法,从利益、自然情感、认知和实践四个方面对孔、孟隐含于人、事评述中的人性观的梳理表明,尽管孔、孟心中有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和规范,但他们对一般人性的看法非常现实;与现代社会科学的人性假定和经验研究发现有高度的一致性。这种现实的人性观可以有效揭示中国传统政治儒表法里的内在逻辑;对政治法律思想的实践可能也有所启示。
早期儒家关于礼乐关系的定位、原因及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早期儒家     《乐记》  
描述: 早期儒家认为,"乐统同,礼辨异",功能不同的礼与乐可达到相反相成的效果。另一方面,儒家用礼乐的各自原则节制对方,即:以乐和礼,以求礼的"和敬"的作用效果;又以礼节乐,形成礼为体而乐为用的"乐"观。这种独特的礼乐观的形成,既是早期儒家对先秦诸子对礼乐的批判做出的回应,同时也是儒学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早期儒家的礼乐关系观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略论早期儒家的从政原则:从孔子不事周问题说起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池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不事周   孔子   早期儒家  
描述: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为恢复周礼而不懈努力,但因其从周、尊君思想的原则性和入世原则,以及当时的从政活动习惯等原因,他并没有到当时的周朝去服事周朝和周天子,成为早期儒家有原则地入世从政的代表人物.
早期儒家诗教的理论与实践——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
作者: 马兆杰   来源: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诗教   孔子   早期儒家   理论   孟子   实践  
描述: 在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各派中,儒家的“诗教”活动最有理论特色和实践价值。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以诗为教的理论与实践,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一是积极有为、重视实践的诗教精神。早期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积极入世、奋发有为,当从事诗教时,他们也是立足于人生,立足于社会,扎根于实践。二是亲师重友、广取博收的诗教思路。早期儒家诗教思想的涵盖面很是广阔,它与其他各家在思想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孔子等大师善于学习并善于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自己的思考有密切关系。三是有教无类、真诚民主的诗教态度。孔子开创儒家的私学,坚
“儒墨之争”的文化反思
作者: 暂无 来源: 祖国(综合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墨子   文化反思   传承创新   早期儒学   早期儒家   孟子   创新路径  
描述: · 儒家在坚守仁学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又吸收墨学之“义”,走出了一条主体性传承与包容性创新之路。 早期儒学的传承创新既是早期儒家自身传承的结果,又是在排拒与融合其他学说的结晶。墨子“非儒”与孟子“辟墨”是儒、墨两家争鸣的重头戏,对儒、墨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凸显出早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一 儒家以修身为前提,以礼仪训练与文化教养为己任。但在战国时期,世袭宗法贵族的统治地位已被军功新贵族取代。新的统治者忙于富国强兵事务,对儒家倡导的礼文化毫无兴趣。百姓迫切要求停止战争,期待早日过上安宁的生活。墨子作为一名普通的下层手工业者,对民众的疾苦与诉求了如指掌。他认为,儒家宣扬的礼文化很可能成为贵族的帮凶,无益于百姓民生。墨子认为儒家在社会上起到了极坏的作用,遂展开了对儒家的激烈批判。 《墨子·公孟》篇批评儒家有“四政足以丧天下”。其一,儒家不重天、不信鬼,导致社会上的恶人毫无宗教敬畏感,民众也失去了批判社会的武器。其二,厚葬久丧,既耽误生产,又靡财费时,加剧生活贫困。其三,弦歌鼓舞,助长统治者的奢侈腐化生活。贵族们的一顿饭“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墨子·辞过》),如果再沉溺于弦歌乐舞之中,奢侈之风会更加兴盛。
南京召开儒释道与民族精神研讨会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动态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浮海   研讨会   哲学史学   江苏省   南京师范大学   重德   儒释道   早期儒家   中华民族精神   “无待”  
描述: 南京召开儒释道与民族精神研讨会由江苏省科学史与哲学史学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科联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等四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儒释道与中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于11月23日至27日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会议收到论文20余篇。会议主要讨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及其历史和现实的价值。代表们指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固然是由儒家文化所酿就的,但道释两家也有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佛教所倡导的佛性平等、道家所鼓吹的“无待”与自由,不仅吻合了儒学的“人皆尧舜”与“乘搓浮海”的意境,而且也为早期儒家所宣扬的原始平等与博爱,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也成为传统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因素;在个案研究上,代表们对传统哲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对“谦德”,有代表认为它能和谐人际关系,也展现了先贤的坚韧与坚毅品格追求,但也有代表认为,“谦德”妨碍个性的发展与权利意识的萌生,尤其是易导致对暴政、强权的屈从。与会代表认为,凡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族文化都应当发扬,在当前尤其应着力宣扬民族精神中的自强精神、重德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与爱国精神。(胡发贵)南京召开儒释道与民族精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