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韩儒学专家聚首孔子故里——双方携手建设“中韩儒学协作体”
作者: 暂无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中韩儒学专家聚首孔子故里——双方携手建设“中韩儒学协作体”
“儒分为八”与早期儒家分化趋势的生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分为八   韩非   早期儒家   分化  
描述: 由于资料缺乏,"儒分为八"已成为儒学史上千百年来难以厘清的学术难题。新见的出土文献,往往不是某一学派的专有文献,而是不同学者的文献汇编,因此,从这些文献对儒家共有特征的不同理解入手,就为解开"儒分为八"之谜提供了新的视角。韩非的八派划分,只是选取思想歧异明显、影响较大的八个派别。儒分为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儒家分化的真实面貌,但法家立场的偏颇,使韩非不能对儒家发展面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思想歧异是当时孔门内部的普遍存在,而窄化、深化、分化、派别化,正是从不同学派思想差异日渐明显的层面,对早期儒学发展进程所作的一种描述与展示。
比德、性德和道德:儒佛道三家“德”论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佛教   道德   性德   儒家   比德  
描述: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德"是指人的品格和境界,儒佛道三家都有自己丰富的"德"论,而且它们都不是就事论事平面化地来谈论"德",而是将"德"看作是有着深刻的宇宙或人性背景的。儒佛道三家除了所讲的"德"的内容各不相同外,在解释"德"的来源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其中儒家所讲的"德"是"比德",即"天人合一"源自于"天"的德;佛教所讲的"德"是"性德",即众生于本性中具足的源自于"性"的德;道家所讲的"德"则是"道德",即"道人合一"源自于"道"的德。
孔平仲与新旧党之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平仲   新党   醇儒   循吏   旧党  
描述: 清江三孔中的孔平仲,旧说认为他属于旧党阵营,然据近年发现的若干孔平仲新史料,可以看出其思想的复杂和动态变化,如他人生的前期有受新党影响的一面,后期则更同情旧党。而且,孔平仲的循吏意识,使他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新旧党争的二元对立;他的醇儒情怀,又使他和一般循吏有所区别。他被时人或后人划入某种党派,并不能反映其意愿,而是被强迫加予的结果。研究人物,应当注意具体的历史情境和史料的适用性,使自己的结论更具包容性和稳定性。
超越物质主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质主义   后物质主义   现代性   人文精神   生态文明  
描述: 现代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形塑现代工业文明的意识形态是现代性思想。物质主义价值导向是现代性的要害,独断理性主义是现代性的基石。现代工业文明的价值多元是一种假象,物质主义才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本精神。后物质主义也只是物质主义的新表现。恰是物质主义这种精神使人们沉溺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而不能自拔。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的人文精神就是超越物质主义的精神。超越物质主义有不同的精神路径,儒释道三家都是超越物质主义的精神路径,生态化的基督教同样可以成为超越物质主义的精神路径。
由佛门传灯看古代中国的学术传承系谱
作者: 暂无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派   佛教   经学  
描述: 佛教的宗派,和古代中国乃至古希腊的"学派"之间,有很多可以互相发明的地方。根据周叔迦先生的研究可以知道,佛教一经一论乃至一咒法的传承谱,是一种追溯,数代单传的脉络是追溯的结果,实际的传承则应该是树状的系谱,有一些传承没有记载下来。这可以帮助我们换一个角度考察老子、孔子世系差别这桩"公案"。而唐人、宋人所记禅宗的两种血脉谱,萨婆多部两种不同的传承谱,其同、异以及可能的缺环,则有助于启发我们疏通先秦至汉初的儒经传承中的一些问题,如《毛诗》的两种传承,《左传》传承中张苍与贾谊的关系问题,榖梁传承人过少的问题,等等。我们应该重视那些没有被记载下来的传承,为之保留可能性,不能过于凿实,随意拿出土文献来比附有记载的传承。
叩问生命:现代新儒家的佛学因缘
作者: 暂无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佛学   生命哲学   转识成智  
描述: 现代新儒家生命哲学对佛学的吸收与改造,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分析生命现象的苦与乐;直指本心而证悟生命本体;彰显“转识成智”的生命智慧。佛教原为一种化解人生痛苦和超越生死大限的宗教出世思想,而现代新儒家强调的以心性为本的主体性原则,是将生命问题由宗教信仰转变为哲学智慧的关键。以“转识成智”作为沟通现象界与真常心性的桥梁,儒、佛思想的融合与中西学术的会通也就成为了可能,既可以从哲学上说明本体与现象、心与物的关系,亦可回答生命何为这样的人生终极关怀问题。
北魏统一中原前十六国政权的汉化先声
作者: 暂无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融合   十六国政权   汉化先声  
描述: 北魏统一中原前十六国政权的汉化先声,是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六国前后135年间,匈奴、羯、氐、羌、鲜卑先后建立的诸胡族政权,通过民族族源上的寻根认同、政治制度上的华夷互化、统治思想上的德天相辅、经济领域中的以农为本、文化领域中的尊儒重教,推动本民族的汉化与封建化进程,并初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十六国政权的汉化成就不仅为北魏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隋文帝统一天下,开创隋唐两代民族和睦国家强盛的新局面做出了贡献。十六国统治者大都是一些汉化颇深的胡族首领,他们步中原秦、汉、魏、晋历代汉族统治者之后尘,推行汉化和封建化新政。正是因为十六国胡族政权的汉化特征较为平淡,故这一段民族融合的重要史实很少引起后世史学家们的重视和注意。
解读严复、鲁迅、钱钟书三家言:“信、达、雅”
作者: 暂无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严复       鲁迅   钱钟书    
描述: 翻译家沈苏儒以专著《论信达雅》(商务 ,1999)论述并充分肯定严复前辈提出的这一翻译标准 ,认为鲁迅和钱钟书对之均持“大体肯定或不否定而代之以新说”的态度。作者对沈说持不同观点 ,通过解读严氏《译例言》以及周、钱两先生的有关文字 ,论证第一 ,翻译标准在于“信”;第二 ,周、钱两位对严说其实均持异议而均以“信”为翻译唯一原则
韩愈之道:社会政治与人生的统一
作者: 暂无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道统   韩愈   儒学  
描述: 本文通过历史的分析和逻辑的分析,对韩愈的新儒学作了深刻的诠释和论证。韩愈把中唐社会危机和思想文化问题归因于佛老对儒家中国的侵蚀,因此发挥经典儒学中的人生学说,并维护儒学社会政治,从而将社会政治和人生整合为一体化的儒学,使汉唐以来社会政治与人生分裂的社会和思想文化的儒佛(玄)二重结均初步实现了理论上的统一。由此,本文认为,韩愈是汉唐思想的归结,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启了宋明理学。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