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子“成人”的人格特质及其对人格养成的意义
作者: 冯晨   来源: 理论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成人   人格养成  
描述: 孔子所言的“成人”有两重含义,一是社会的“普遍人格”,二是个体的“独立人格”。这两者落实在具体的伦理情境中成为“仁”的表现方式。“成人”作为“普遍人格”,其内容来自于社会中客观的价值体系与伦理规范,而作为“独立人格”,其形成是由于内在仁心和外在礼义的共同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人”内涵中既具有内在德性,又含有外在规范。基于此,现实中的“成人”就需要有修养的过程以养成之。鉴于“成人”内涵的双重性,此修养过程中既需要发明仁心,同时也需要以仁心去恰当地“理解”礼义。所以,“成人”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强调了“仁”
浅论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儒释融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学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家园   隋唐时期   文化心态   中国人   社会功能   独特地位   佛教中国化   中国哲学   魏晋   中国思想史  
描述: 中国哲学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的和合体,儒、释、道在这个和合体中居于独特地位,从不同层面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兼容,共同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境界。长期以来,三教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心态、价值取向、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理解中国哲学博大精深的哲理;不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就不能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周行不殆的文化生命和精神源泉。其中,儒、释融合更为艰难和意义重大,它是佛教立足中国最重要的一道关卡,是佛教中国化最终的认证,也是中国禅宗产生的主要原因。甚至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儒、释融合这一文化事件,六朝时代的中国思想史将单薄得多、无趣得多。
论梁武帝的历史贡献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学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贵族制   梁武帝   儒学  
描述: 梁武帝积极兴办学校,倡导讲学活动,实行经学生策试入仕制度,编纂五礼,这一系列措施促使魏晋以来式微的儒学得以复兴。梁武帝开创的“三教同源”说为儒释道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树立的三教兼修的范式则在实践上为儒释道融合开辟了道路。梁武帝经常召集文士吟诗作赋,晋升诗赋优秀者的官职或赏赐金帛,同时重视整理和编纂典籍,从而推动了文学和文化的昌盛。五馆、经学策试、官班制等制度和“唯才是举”的政策,打击了门阀士族的势力,促成了寒庶阶层的崛起,推动了贵族制向官僚制的演变。梁武帝的一系列举措对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先秦儒家人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学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价值   先秦   人学   儒家  
描述: 先秦儒家基于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深切关注,阐发了以人的现实人性考察、理想人格设定及其成就为基本内容的人学思想。其中虽难免因社会历史发展的局限所导致的缺憾,但其从个体历史的微观视角对现实人生的深入探究,对实践精神的凸显高扬,在今天的人学理论研究中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随园诗话》中的儒、道、屈、禅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学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道互补     袁枚   随园诗话  
描述: 袁枚的<随园诗话>以"天才清妙"的道家审美标准去消解理学对当时诗坛的消极影响,又以"气局见解"的儒家理性态度去保证诗歌艺术的健康发展.其"芬芳悱恻之怀",承续了屈原的"深情美丽"传统及以"情"为核心的魏晋美学;其"清旷"禅境则成为与儒、道相通的艺术境界,因而他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是以儒、道、屈、禅诸家的美学精神协调统一的整体功能系统作为文化与美学底蕴的.
陆贾:汉代尊儒第一人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学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尊儒   史记   刘邦   秦始皇   焚书坑儒   陆贾   文化专制   《诗》   汉高祖   儒学  
描述: 儒学在战国时期是首屈一指的“显学”,然而到了秦朝,伴随着秦始皇“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史记·秦始皇本纪》)这一文化专制政策的实行,特别是“焚书坑儒”惨剧的发生,儒学几遭灭顶之灾。秦传二世而亡,汉高祖刘邦代之而兴。这位“马上公”也极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初唐宗教政策的折射:王勃与三教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通   王勃   初唐   三教  
描述: 王勃存世作品中对儒、释、道三教思想可谓信手拈来,把握灵活,这既是对其祖王通"三教可一"命题的继承,同时也是对初唐三教并举宗教政策的折射,显示出了在初唐时代,我国兼容并包、融会众长的民族精神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出入于“名教”和“自然”之间——魏晋风度与范晔《后汉书》的独特价值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汉书》   范晔   魏晋风度  
描述: 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所著《后汉书》深受魏晋风度的影响,其编撰体例、历史评论以及历史撰述中的文辞之美,都与魏晋风度放达、自然、尚真的精神内涵有着内在的相通性。范晔表现在史学著述中的自觉意识是魏晋以来个体意识的觉醒在史学上的表现。范晔史学思想中的崇儒精神与魏晋风度相糅合,赋予了《后汉书》独有的史学个性。
论儒、佛、道的融合及对宋代美学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学刊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宇宙观   新儒学   宋代美学   佛教   审美意识   理性自觉   文化心态   宋明理学   周敦颐  
描述: 儒、佛、道三者的融合形成了宋代社会的精神文化氛围。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体现出较强的理性自觉,而对宋代美学产生了极大影响的禅宗以佛为本,融合儒道,倡导主体的顿悟,审美意识也由崇尚阳刚之气的壮美演化为追求阴柔之气的优美
先秦儒、道、墨家命运论之探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学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墨家   知命   命运论   非命   儒家   安命  
描述: 命运论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大约从孔子开始,命或天命问题便与人生哲学结合在了一起。儒家主张"知命",道家主张"安命",墨家则主张"非命",他们的思想典型地代表了先秦哲学中的命运论。先秦哲人对待命运的态度基本上是理性的,强调人在命运面前必须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姿态,这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主流。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