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初唐儒家话语下的三教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话语   三教关系   初唐  
描述: 贞观之治的基本治国方略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是儒家治理之道的典型体现。唐太宗的三教政策是其治理之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界一般认为,唐初三教政策是儒、释、道三足鼎立,这种说法稍嫌笼统。事实上,唐太宗取了重儒、崇道、尊佛的总体政策,具体即重儒以寻求道统的合法性,确立治国理政的主体;崇道以寻求血统的正统性,为提升皇权合法性的基础;尊佛以重建精神信仰,以为归化民心的工具。在确立儒学官学正统地位和国家民族主体信仰地位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了以儒为主,以佛、道补充和辅助,儒、佛、道三教并行,三元和合的思想格局。
初唐宗教政策的折射:王勃与三教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通   王勃   初唐   三教  
描述: 王勃存世作品中对儒、释、道三教思想可谓信手拈来,把握灵活,这既是对其祖王通"三教可一"命题的继承,同时也是对初唐三教并举宗教政策的折射,显示出了在初唐时代,我国兼容并包、融会众长的民族精神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唐太宗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述略
作者: 暂无 来源: 考试周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流   初唐   日本  
描述: 唐太宗在位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主要以政府引导为主,民间交流次之。其中包括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儒释道文化大规模传入日本,推动了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初唐史官对“文儒”的认识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儒   初唐   史官  
描述: 作为知识渊博、思维缜密的学者型文人,初唐史官在《晋书》等史书中经常运用文儒称谓历史上的一些受到帝王重视的文人,其中隐含了他们对文儒的特殊认识。在这些认识中,既包含了文人人格的新趋向,同时兼具变革梁陈
初唐下层文人仕路偃蹇探因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初唐   下层文人   仕路偃蹇  
描述: 初唐用人制度的开明和下层文人仕路偃蹇构成了一组矛盾 ,其因历来解释不一 ,但都有欠清楚。实际上 ,太宗朝重吏能而轻文学 ,王绩等却以文学彰显而无实干之能 ;高宗武后朝重“文”的同时 ,更轻“吏”抑
初唐沈约诗歌接受考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沈约诗歌   批判   初唐   融合   接受  
描述: 作为永明声律说的代表人物,沈约诗歌务求声律谐婉,带有绮靡倾向。初唐是声律理论逐渐发展完善时期,也是唐代文学的思想奠定期,这一时期对沈约诗歌也存在接受和批判两种不同的倾向,其产生与初唐的崇儒政策和理本
试论陈子昂之死与初唐文人的矛盾角色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陈子昂   死因   矛盾角色   初唐   文人  
描述: 的典型代表之一。这里将从陈子昂之死入手,辨别陈子昂的真正死因,并结合初唐背景分析陈子昂死因折射出的初唐文人的这种矛盾角色。
隋唐绘画
作者: 暂无 来源: 流行歌曲(艺考)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要活动   花鸟画   生卒年   佛教文化   隋唐   唐代   初唐   绘画   阎立本   南北朝  
描述: 中国经过近四百年的分崩动乱,终于重新统一,是为隋唐两代。经过南北朝民族大迁徙之后的隋唐文化已不是纯粹的华夏传统文化,而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融合了许多民族和外国文化的新型文化,具有自由奔放、豪迈壮丽的时代特征,这种文化的形成与隋唐社会的开放风气密切相关。唐代对儒、释、道三教并不偏废,均采取宽容态度。朝野上下,都体现出三教融合的思想趋势。唐代人对佛教仍保持着狂热的宗教热忱。南北朝发展起来的佛教文化,到了隋唐时期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佛教对唐代绘画艺术有着显著的影响。
张说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是学刊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盛唐诗歌   旧唐书   陈子昂   “四杰”   张九龄   初唐   文学思想   文质并重   玄宗   五律  
描述: 一起被称为“燕许大手笔”张说亦工诗,是“初唐渐盛”时期代表诗人之一,再加上内秉钧衡的政治地位和喜欢嘉纳文士,奖掖后进,所以被视为“当朝文伯”⑤。张说的文学思想、文化活动和诗歌创作实绩,对唐诗从初唐到盛唐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历...
从中国部分石窟看大足石窟外在的基本特征
作者: 暂无 来源: 重庆社会科学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足石窟   宝顶山   基本特征   宋孝宗   中国佛教   初唐   世俗化   密宗   佛教发展   三教融合  
描述: 大足石窟从初唐到明、清、民国1030龛窟5万余尊图象,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佛教发展与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进程。它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人间化”总趋向是吻合的。特别雕刻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至理宗淳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