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明末儒释道对西方生死观的审视与批判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碰撞   生死观   批判   反思  
描述: 以利玛窦的中文著作《天主实义》和《畸人十篇》为基础,首先阐释由利玛窦带入中国的西方生死观,继而以《圣朝破邪集》为底本,考察当时中国儒释道知识分子对西方生死观的态度,最后还原东西方文明及各自的代表人物在生死观问题上的相互批判和首次激烈对撞。
《红楼梦》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作者: 暂无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红楼梦》   继承   批判  
描述: ,寄寓的是对家国的忧虑,对儒释道哲学思想特别是始终占据封建社会主导与核心地位的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反思。《红楼梦》融入了丰富的儒家思想,既有正面的继承与阐述,也有反思与批判,极大地深化并拓展了《红楼梦》的文化内涵与思想底蕴。
《红楼梦》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作者: 暂无 来源: 芒种(下半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红楼梦》   继承   批判  
描述: ,寄寓的是对家国的忧虑,对儒释道哲学思想特别是始终占据封建社会主导与核心地位的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反思。《红楼梦》融入了丰富的儒家思想,既有正面的继承与阐述,也有反思与批判,极大地深化并拓展了《红楼梦》的文化内涵与思想底蕴。
儒文化逻辑结构批判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批判   儒文化   逻辑结构  
描述: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 ,并对现代中国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我们在肯定、利用儒家文化积极效用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它与现代社会制度及价值观的诸多龃龉。本文认为儒文化最致命的缺陷是逻辑结构失衡 ,导致儒文化体系中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思维模式盛行 ,结果是儒文化诸多诱人的诺言走到了它们的反面。
历史反思与文化重建——甘·希儒嘉措散文艺术解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反思   批判   散文   文化重建  
描述: 甘·希儒嘉措散文为当代蒙古族散文确立了“长篇散文”文本的范式,“我的蒙古”情结是它的情感动力,多重文化参照是它技艺上的策略,又体现其文化自觉的深刻程度。
先秦法家重刑主义批判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外法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刑主义   批判   法家  
描述: 先秦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之学,以"刑名法术"为核。其所谓"法"者,若指向法律,则坐实于刑。重刑主义是法家思想的必然归宿,其理论基础包括任力不任德的实力主义、性恶论、重刑爱民论、民众愚昧论等;其内容包括刑主赏辅、"刑用于将过"、"以刑去刑"、"重刑连其罪"等。作为君主专制政治暴力统治的思想基础,重刑主义学说荒谬、残忍,必然导致对生命的蔑视、民生的摧残、基本人权的践踏,秦朝的暴政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汉朝以后儒、法合流,重刑主义遂成为中华法系的基本精神之一,影响深远,至今仍有必要认真检视与深刻反思
论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作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庸   批判   儒家文化  
描述: 金庸小说中蕴涵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儒、道、释、墨诸家精神在其中都有所体现,本文主要解读金庸小说中体现的儒家的"仁"与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传统,但是在赞同的同时,也有对其批判
批判·汲取·消融——从儒对佛的批判看儒对佛的消融
作者: 暂无 来源: 兰州学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   批判   消融   汲取  
描述: 儒佛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备受关注的问题。儒学从伦理道德、王道政治等经验层面对佛教进行批判的同时,汲取佛教精华,重新发掘、解读儒家经典,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从形上的高度揭示佛学的缺弱,为时人提供了不弱于佛教的安身立命的终极依托和形上关怀,进而消融佛学,形成了宋明理学的繁荣局面。
《红楼梦》对儒家思想的承载与批判
作者: 暂无 来源: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承载   红楼梦   儒家思想   批判  
描述: 中国儒佛道思想对《红楼梦》的影响十分深刻,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核心,对《红楼梦》的影响尤为突出。《红楼梦》对儒家思想有着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愫,其中既有正面的表现和承载,也有负面的抗拒与批判,使小说呈现出思想意蕴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苏轼“实美”精神观照下的诗文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诗歌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文   批判   实美   苏轼  
描述: 苏轼常被指为好议论好批评,其根源在于他对“道”之内涵的多元认知。苏轼从不迷信执著“儒”“释”“道”任何一家学说,而坚持从批判中求取“实美”。苏轼文学思想中的“实美”精神则实现了“超越批判”的飞跃。具体到诗歌创作,苏轼强调独立创作立意,艺术人格与温柔敦厚诗教三者的“实美”统一。
< 1 2 ... 4 5 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