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先秦法家重刑主义批判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外法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刑主义   批判   法家  
描述: 先秦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之学,以"刑名法术"为核。其所谓"法"者,若指向法律,则坐实于刑。重刑主义是法家思想的必然归宿,其理论基础包括任力不任德的实力主义、性恶论、重刑爱民论、民众愚昧论等;其内容包括刑主赏辅、"刑用于将过"、"以刑去刑"、"重刑连其罪"等。作为君主专制政治暴力统治的思想基础,重刑主义学说荒谬、残忍,必然导致对生命的蔑视、民生的摧残、基本人权的践踏,秦朝的暴政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汉朝以后儒、法合流,重刑主义遂成为中华法系的基本精神之一,影响深远,至今仍有必要认真检视与深刻反思
法家重刑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评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法制与经济(下旬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诚信缺失   以法治国   春秋战国时期   借鉴意义   重刑主义   奴隶制   法家思想   思想贡献   理论与实践   执政党  
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制度激烈变革的时代,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为“诸子林立”,“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社会条件。其中对法律思想贡献较大的主要有儒,墨,道,法四家,特别是儒,法两家。 法家起源晚于儒家,以批判儒家思想而独立士林,最诟病儒家的伦理文化。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的“礼治”和“明德慎罚”思想,提出维护“礼治”,重视“德治”,强调“人治”的法律观点。以家族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 强调圣人、君子的人格感召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以道德教化、人格感化为最重要的政治社会秩序建构方式;法家则认为,儒家的道德假设纯属无稽之议,道德圣人、君子皆属虚妄,人性“好利恶害”,众人均是恶之聚集,焉有君子善端凸出,法家不相信道德的功用,主张“以法治国”,极端重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 法家法治思想的源头起于管仲治齐,管仲提出“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的主张。后来经过李悝,商鞅以及韩非子、李斯等人不断补充和发展,法家思想最终在秦朝达到顶峰。 重刑思想是法家法律思想之重要组成部分。源于西周周公旦“治乱国用重典”的主张。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