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墨子论证方法之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岭东通识教育研究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墨子   三表法   墨子学术思想   墨子论证方法  
描述: 墨子處在春秋戰國之際,當時社會混亂到了極點,非急速改革不足以挽救。那時百家爭鳴,墨子為求能夠訊速立足,文章形式非具有爭鬥的辯論形式不可,因而特別設立「三表法」的論證方法,做為判斷是非利害的客觀標準,希望藉由這種論證方法來鞏固墨家學說,達成濟世救民的心願。 本文就根據墨子所說的話加以論述,並探討其利弊得失,希望對於墨子學術思想的研究能夠有所助益。 墨子的論證與思維方法,雖然還沒有到達周密完善的地步,但是這種注重客觀分析,講求觀察實證的態度,在我國古代頗能表現其特色,與儒、道二家的思維方式明顯不同,比較接近西洋的思維方式,正可以彌補我國哲學思考方面的缺點,對於發展科學方面應當有所幫助。
唐代音乐思想赋主题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岭东通识教育研究学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赋   音乐思想   唐代  
描述: 音樂與「思想」命題之所以能連結,就在於當音樂以一種文化或是以所謂的人文活動來進行研究時,將其中的認知點聚焦在思維的分析上,包括哲學思維與美感經驗等。 本文藉由唐代以音樂思想爲主題的賦作,探討唐代音樂思想的發展及呈現。張階及高郢的同題之作〈無聲樂賦〉和楊發的〈大音希聲賦〉,能從音樂藝術的角度進行純理論的探討。獨孤申叔及呂溫的同題之作〈樂理心賦〉和歐陽詹的〈律和聲賦〉,主要篇幅爲發表儒家的音樂理論思想,反映唐代人民對音樂藝術的普遍體認。而呂溫的〈樂出虛賦〉則是融合了儒、釋、道的思想,展現唐代音樂思想的多樣性及包容性。 由音樂所反映的思辨,可以論證心象的抽象義涵;從人心人性可以更深入探索音樂與天道人性的關係;從本體論的角度,引申出儒、釋、道三家的特徵及濡染;而音樂之「和」則是從樂理及樂教精神繼承先秦思想家的學說。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思想以儒道兩家的見解爲主要內容,音樂思想隨著後世文化發展及應用,音樂的美感效應與象徵性作用廣泛應用到人文活動中,使音樂思想由相互辯證走向融合互補的學術討論。
道教劝善书的道德教化思想析探-以《文昌帝君阴骘文》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岭东通识教育研究学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昌帝君   阴骘文   教化思想   道教   劝善书  
描述: 勸善書是爲融合儒釋道三教思想與民間信仰,用以教化人們實踐道德的民間通俗讀物。宋元以降,大量託言神靈名義的道教勸善書開始傳播流行,這些道教勸善書,多數以「善惡有報」的宗教道德觀念,引導人們能爲善去惡。這對於傳統封建社會中下階層的人民,存在教忠教孝的道德教化功用,因此在傳統社會中形成一股穩定人心的宗教約束力。本文以《文昌帝君陰騭文》爲考察對象,探討文昌帝君信仰的形成與依附在信仰下所產生的道教勸善書,並從中分析道教勸善書的道德教化思想形成與特色。
墨子尚贤学说之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岭东通识教育研究学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尚贤   墨子   墨子学说  
描述: 中华文化从周朝以来在治理国家方面崇尚「亲亲」之道,由於贵族主政,所 重用者都是「王公大人骨肉之亲J' 这些人未必其备智能的条件,导致国家混乱, 因此墨子力倡尚贤学说,期望矫正「亲亲」的弊病,以「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来消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鸿沟,虽是农与工肆之人,只要有能力就任用他 们,使民间奇才杰士均能发挥他们的才干,以成就天下的大利。在战国初期,墨 子能突破传统,首倡尚贤学说,实是观念上的一大革新,对我国古代的政治有极 大的影响,使战国中期以後逐渐形成布衣卿相的局面。孟子「民贵」的主张,苟 子贤人政治的倡导9 都深受墨子尚贤学说的影响。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上,儒家学 术所以会由孔子的崇尚理想转变到孟子、苟子的理想与务实兼备之主张,墨子尚 贤学说的兴起与影响实为重要因素。
从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论儒学与科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岭东通识教育研究学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儒家   牟宗三   良知自我坎陷   儒学  
描述: 自五四运动始,儒学成为反传统的主要对象,而「新儒家」一脉发其孤怀闲 识,不但肯定中国心性之学,与西方现代化接轨之无碍,并认为现代化可使中国 人之人格有更高的完成,中国民族之客观的精神生命有更高的发展。他们明白的 说明儒家在内在的目的上,有要求科学与民主出现的需求,阐明儒家与现代化之 间的内在联系,对於儒家能发展出现代化给予高度的肯定。 在新儒家中,以牟宗三先生对於中国传统儒学能开出科学与民主,用力最 多。牟宗三先生在透过与西方哲学的逻辑、概念、理论的研通後,他通过「智的 直觉」建构「两层存有论」的道德形上学系统,将中国传统儒学与西方哲学做了 有机的结合,而提出「良知自我坎陷」以开出「认知主体J (科学)的学说,究 竟其说是否有其可行性,或者只是个人主观的论断,学者探讨的文字极多,有赞 赏的、认同的,亦有批判的、反对的。本文欲对牟宗三先生的「良知自我坎陷」 说做一番整理,以求证其是否是可行的学说9 或者只是个人主观的论断。 就牟宗三先生之理路,科学是中国现代化必须的进程,但「良知」这一道德 主体,本身并不能直接开出科学,必须经由一番的「坎陷J' 才能开出认知主体, 而认知主体并不是与道德主体并列的主体,而是道德主体在自求实现的过程中辩 证的展现出来的。牟宗三先生的理念,对中国传统儒学而言,既不违背「内圣」 之义理架构,也符合德性之知优於闻见之知的思想,对中国儒学的现代化而言, 从中可以发展出近代科学,开拓了儒学在现代文化中的努力方向,给予儒学新的 生命,就中国长久的立国之道而言,确有其重大的意义。对於牟宗三先生维护中 国传统儒学的努力,其融会中西哲学以发扬中国哲学的苦心孤诣,本文给予最高 的肯定。
《太平广记》中三种宿命类型探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岭东通识教育研究学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宿命   命运   天命  
描述: 中国的天命观,结合了儒、释、道的思想,兼具德性、宿命、因果报应等 特色。早在《周易﹒坤文言传》中: r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 余殃。」就存有以天为主宰的现世报应观念。在诗经中,可看到周人的天,是 一个奖善罚恶的神只;在《楚辞〉中,叉可看到怨天、疑天的思想。在《左传〉、 〈墨子》等先秦古籍中,常见人死变鬼,向人报复的故事,在汉魏六朝,因看 重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学说,上自国家的治乱,下至个人的祸福,皆委之於 天命。在唐代,韩愈文以载道,力保道统,发扬了传统的天命观;一切尽其在我 的精神,复於宋代苏汹的天命观可见。至明清两代,佛教已深入人心,浓厚的 因果报应观念,在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现代呢!更是到处洋溢着无可奈何的 宿命观。因宇宙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J' 总是无声无息地掌握着人类,支配 一切,让人叉敬叉怕,既有所希冀,叉万般无奈,这种力量便是「命运J 。随着 时局的日渐混乱,竞争的日益强大,世|育的愈趋浮华, r 利」字当头,人们侥幸 的心愈重,就愈会相信命运的存在。 本文谨就唐代传奇小说,探讨中国人根深抵固的宿命观。因中国古典传奇 小说中,命运之神几乎无所不在,既可看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智慧与奇异幻想, 亦可找到古典的芬芳及文化的色彩。它所呈现的命运,是人在生命之流里的挣 扎浮沉、起落得失,都是建立在绝对「公平」的基点上,而公平的实现可能近 在眼前,也可能远在来世,这种信念,使原本生活在不公平世间的人们,心里 上获得舒解和安慰,多了一份期盼与希望,增加了忍受苦难的能力,也促进了 社会的安定和谐。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