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儒家气功养生十六字真传:儒佛道气功养生十六字诀之一
作者: 暂无 来源: 气功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六字真传   气功   养生   儒家  
描述: 《尚书·卷一·虞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宋朝人把这四句话称为“十六字真传”。《尚书》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有《今文尚书》与《古书尚书》之分。部分学者对《古文尚书》持怀疑态度,认为是伪书。《大禹谟》系《古文尚书》中的一篇,旧传...
佛家气功养生十六字要诀:儒佛道气功养生十六字诀之二
作者: 暂无 来源: 气功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六字要诀   佛家气功养生  
描述: “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此四句人称佛家十六字要诀,最早见于南朝梁时曼陀罗仙翻译的《文殊般若经》,又见于南宗神会的《南宗定是非论》(收在神会语录内),属北宗禅法。佛家十六字要诀的出现,表明了禅定理论在养生学中的应用。中国佛教禅宗发展到慧能?..
道家气功养生十六字锭金 :儒佛道气功养生十六字诀之三
作者: 暂无 来源: 气功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道家气功养生十六字锭金 :儒佛道气功养生十六字诀之三
以和为贵重养心:试论传统养生学的特征
作者: 暂无 来源: 气功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养生学   养心   传统养生学  
描述: 我国传统养生学讲究养生要心身俱获健康,在以和为贵的大框架下,认为养生必先养心。在心性方面,儒佛道有不少相似之处。《性命圭旨·大道说》曾就此作了比较:“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道之得一者,得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归为此本体之一也,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儒家经典《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以此中和自然观作为养生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各派养生家广泛地应用,形成了传统养生学“以和养生”的基本理论。儒家在养生过程中突出中和养身,其寿极命,“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可见其积极的人生态度。佛教的经典《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教有句用语,所谓“不二法门”。“不二”,指的不是两极端;“法门”,指修行入道的门径。用孔子的话来说,就叫做“执其两端用其中”,(《中庸》)也叫“过...
闵小艮与西竺心宗刍议:兼与南怀瑾等商榷
作者: 暂无 来源: 气功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丹道   西竺心宗   气功   闵小艮  
描述: 自从陈樱宁、张竹铭两位开始,于杂志上公开讨论丹道学术已有60余年。60余年来就我所知,曾有萧天石、陈樱宁。张义尚、南怀瑾等人,对阂小艮(字一得)祖师进行过公开的评价。陈樱宁夫子云:“浙江湖州金盖山闵小艮一派是调和派,他因为历来修道的阴阳栽接与清静孤修,常处于对立地位,遂另外开一门径,将二者合而为一。虽讲清静而不是孤修,虽说阴阳而不是栽接。”萧天石先生云:“北派龙门一宗,至清顺治时,曾有西竺斗法及诸多梵音秘典传人,遂另起一派。此派经典甚著,其中《古书隐楼藏书》齐名于七真典籍…………,多以黄守中、闵一得为其法派之代表。”张义尚先生云:“闵为乾嘉年间证果之仙人,其学识渊博,不特深通道门各家各派,并且也涉及到佛法密宗、儒门心法,在道家中,是抱朴子后一人,对于道家历来从不公开之秘密,流露不少,大宜注意!”另外有易心莹先生致西竺心宗七世传人尹教真(古缺)老师的诸多信函,亦多提及闵祖,皆赞叹不已。唯有台湾南怀瑾先生曰:“至若闵一得(小艮)《古隐楼丛书》,则驳杂无归,离道尚远。”南先生何出此语?!我们随意拿一本南先生有关丹道的书,读上几句便知道原因了。例如拿一本《掸海测》,内云:‘’清帝雍正,以帝王身人道··且其论仙佛之道,...
气功与太极拳的统一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气功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统一性   气功   太极拳  
描述: 气功与太极拳,在中国可谓渊远流长。它们都注重人体自身内气炼养,来调整人体阴阳,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它们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本文试从理论基础、物质基础、操作机理
苏东坡论气功养生
作者: 暂无 来源: 气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慎起居   气功科学研究   静而达   调节功能   东坡论   三教合一   《养生论》   儒释道   气功养生   可翻译  
描述: 苏东坡论气功养生江苏省姜堰市气功科学研究会潘国良唐朝以降,儒释道经过长期的抵悟、碰撞,互相吸收和融合,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宋朝统治者提倡三教合一,以补世教衰微。大文学家、大诗人、官至礼部尚书的苏东坡,以极高的天分,博览群籍,于儒释道医、诸子百家,无...
儒家养生
作者: 暂无 来源: 气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养生   气功   中医养生  
描述: 为进一步弘扬儒家心法,我从与释道法门类比的角度系统地探讨儒家养生大法。儒门内外功道家、佛家将修炼分内功与外功。道家以修金丹大道为内功,习方术助道为外功;佛家以明心见性为内功,行善积德为外功。类比而言,儒家吾日三省吾身吾善养浩然之气为内功:经世致用,建功立业乃外功。从修养角度,儒家
平平淡淡才是真:儒家养生法述略
作者: 暂无 来源: 气功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养生学   儒家养生法   生死观   养生观  
描述: 我国养生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儒、道、佛、医,各有优点,又互相影响。儒家以淑世觉民为己任,并不以养生为目的,但它的养生思想,却自成体系,包含着很多科学的内容,值得珍视。儒家的生死观和养生观儒家热爱生命,但不降低人格以苟生;重视生死,却又常取超然的态度。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员公》)。要求在实践儒家人生价值的基础上谈养生,因此说:“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礼记·儒行》)。《论语·先进》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2’曰:‘未知生,焉知死。”’对“生死”这个“形而上”的问题,他干脆采取回避的办法,以不答答之。这种对生死的超然态度,对后世儒家有很大影响。许衡说:“人生天地间,生死常有之理,岂能逃得?却要寻个不死,宁有是理?”(《图书集成·人事典·生死部》)《邵氏闻见前录》载:“熙宁十年复,康节先公感微疾,气日益耗,神日益明,笑谓司马温公曰:‘某欲现化一巡,如何?’温公日:‘先生朱应至此。’康节先公日:‘死生常事耳。”’生死事大,在弥留之际,能这样神定气困,非学道有得,安能如此?儒家重视养生,植根于儒家“修身为本”和“孝为人伦之本”的思...
一字真言
作者: 暂无 来源: 气功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古人云 :一儒一道一释流 ,三子各话万千秋。到底说了什么话?一字真言笑不休。这首诗的意思是 :儒、释、道三家 ,在历史上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著作 ,这万千著作究竟说的是什么呢?答曰 :一字真言而已。此处的一字真言 ,即是相对“一”的探讨。“一”的含义一、指本原即“一”为天地万物的根源 ,为“形变之始”。老子说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老子·二十五章》)庄子说 :“泰初有无 ,无有无名 ,一之所起。”(《庄子·天地篇》)列子说 :“一者 ,形变之始也。”(《列子·天瑞篇》)《太平经》说 :“夫一者 ,乃道之根也 ,气之始也 ,命之所系属 ,众心之主也。”均系此义。从上述可知 ,“一”为道所生。此时的“一” ,已具物质性。由一 ,继而生二、生三 ,于是形成了多姿多彩、万象纷纭的宇宙万物、大千世界。我们知道 ,“道”为本体。如果将“道”比喻为地下或山中的活水的话 ,那么 ,“一”就是从地下或山中喷涌而出的泉水源头。沿流汇纳百川 ,终于形成万顷波涛。二、指本体即指“道”。“道”为天地万物的本体 ,为天地万物之源。老子说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