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浙东史学与民国经史转型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经史关系   民国   蒙文通   浙东史学   刘咸炘   晚清  
描述: 晚清民国时期,重新阐释、构建中国学术的渊源流变成为近代学人沟通中西的重要环节。巴蜀学人蒙文通、刘咸炘试图重塑浙东史学,寻求传统学术的近代出路。刘咸炘构建以章学诚为核心,“以宋世婺州史学为表,明之姚江理学为里”的浙东学术系谱,旨在塑造、贯彻浙东史学以公统私、广大圆通的学术特质,以此重建中国文化,回应中西古今之争。蒙文通强调南宋浙东史学与清代浙东史学的差别,以秦汉新儒学为根本,将南宋浙东史学构建成为“儒史相资”的典范,以此阐扬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希冀“推昔人之陈说,示大法于将来”。以疏源浚流的方式呈现晚近各派学人转化传统学术的本意与主旨,或可探明传统学术的流变,以资当下构建中国学术本位借鉴。
《华夷变态》与清代史料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代中日关系史   书籍之路   海外史料   “风说书”  
描述: "唐船风说书"是日本江户时代以中日贸易为背景形成的一种口述史料,自其被江户幕府儒官林恕、林凤冈父子汇编为《华夷变态》以来,就被日本学者应用于清初中国史、唐船贸易史及日本对清关系史的研究中。国内学界因语言和文本解读的困难,至今未能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份珍贵史料。"风说书"作为江户幕府海外情报搜集制度和清日贸易的产物,其史料价值是多方面的。除其本身所具有的文献学价值之外,不独对清初中日关系史、中日贸易史、文化交流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对清初政治史以及中国沿海地域社会经济史、航海史研究,甚至日本对外关系史研究来说,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史料来源。
魏晋儒学对文学的影响及表现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魏晋儒学   文学   互动  
描述: 魏晋儒学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魏晋文学、文章吸纳儒家政教观,又体现出鲜明的文学化特征;魏晋文学对抒情性的强调,离不开对先秦两汉儒家情性观的继承与发扬;魏晋世儒家学对文人儒家人格理想及文风旨趣的形成影响深远;魏晋儒学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促进了以儒家伦理价值观念为前提的颂美或批判之作的产生。
敦煌本《十戒经》的形成及流传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敦煌文献   流传   形成   《十戒经》   《道德经》  
描述: 约在六朝后期至唐初,在吸取《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等古灵宝经内容的基础上,"十戒"与"十四持身之品"相互结合,并最终形成《十戒经》.道教灵宝派尊崇老子与《道德经》的传统、《十戒经》自身所呈现出的儒家色彩、动荡的社会环境以及现实的需要等,是促成《十戒经》与《道德经》相互结合并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十戒经》与《道德经》的结合流传带有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痕迹.
儒道互补历史原因管窥——兼论道家对儒学独尊地位的挑战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对立   互补  
描述: 儒道互补格局的形成,既与人性结构模式中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矛盾统一密切相关,也有学说思想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性.通过制造关于圣人、经典和诗乐的神话,儒家在与君权建立神圣同盟时,早已使对语言文字、圣人经典的信仰敬畏变成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而百家之中,惟有道家通过彻底否定语言文字、圣人经典、君权政治等,对儒家的地位发起了挑战.儒家谋取和维护话语霸权,与道家消解和挑战其地位的努力相生相伴、相反相成,深刻影响了士人心性和民族文化精神.
南渡士人的佛教因缘与文学创作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渡士人   文学   佛教  
描述: 宋室南渡以后 ,禅悦之风较北宋更为盛行。从达官宰执到一般朝野士人 ,皆对佛教持支持信仰之态度。与北宋士人相比 ,南渡士人的礼佛参禅在内容与形式上有所变化。如同是援佛入儒 ,北宋士人是“尽用其学而不自知” ,一方面吸收佛学的精华 ,一方面又公开攘斥佛老 ;而南渡士人不仅援佛入儒 ,以佛学作为儒学的参照系 ,而且还身体力行 ,佛教对其浸染甚深。禅悦之风在士林的盛行 ,不仅对南宋政府的佛教政策有所影响 ,而且也因此影响了士林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以禅喻诗”是南渡士人对文学作出的新诠释 ,而“援禅入诗”、“援禅入词” ,则是他们在创作上呈现出的一大特色。就佛教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来说 ,尽管参诗之说始自北宋 ,但真正将参禅与作诗结合起来并提出重要的诗学概念与范畴的 ,则是南渡诗人。并且就时间来说 ,禅诗相通 ,至南渡以后 ,方为诗人所共识 ,这是最值得注意的现象。禅悦之风在南宋初期的盛行 ,有历史、政治及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就士人来说 ,他们信奉佛教 ,除去学术与个人遭际等因素以外 ,最重要的原因是南渡政府安置南渡士人的特殊政策增加了士人与佛教接触的机会 ,从而进一步刺激了士人对佛教的了解。
苏轼饮食文化述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信仰   饮食文化   性格   苏轼  
描述: 苏轼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坛大家,而且是一位美食家、品酒师、酿酒师和园艺师。他的饮食文化融入了更多的雅的意蕴,这主要体现在浓厚的文化意识、美学意识上;作为学识渊博的文化人,开明士大夫中的一员,他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主张与人同乐;他喜欢亲自动手,从实践中品尝饮食的乐趣;他还特别注重食疗养生之道,等等。苏轼饮食文化的特色与他乐观开朗、富有生活情趣的性格相关,亦与他对儒、佛、道的信仰密切联系。
略论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入世与出世   中国佛教   人文精神   禅宗  
描述: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与其他任何宗教一样 ,其宗旨是追求出世解脱 ,是与人文精神相对立的。然而佛教自传入中国内地之后 ,通过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及中国社会生活相结合 ,逐渐中国化。而中国化的佛教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其鲜明的入世精神。通过辨析“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这两个概念 ,通过中国佛教 (尤其是禅宗 )与印度原始佛教 ,传统佛教与中国儒、道文化的异同比较 ,从佛性与人性、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等方面可发现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有着密切关系 ,中国佛教有既出世又入世的思想性格 ,这将为当代中国佛教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胡寅《崇正辩》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批判   胡寅   《崇正辩》  
描述: 理学虽以批判佛教为动因 ,但理学自身的建构不仅使批佛弱化 ,且呈现出儒佛混为一谈的现象 ,因此胡寅《崇正辩》实是南宋初期理学家批判佛教的重要著作。胡寅对佛教的批判 ,虽从清理佛教外在形式入手 ,但实际上却贯彻着他在根本理论问题上的立场与见解。胡寅揭示了因果报应的功利性本质 ,强调了儒家道德思想的自主性原则 ;同时他将善恶祸福无常对应的问题从道德哲学的论域中清除了出去 ,阐述了湖湘学派由实在性自然引申出价值体系的理论 ,并最终落实在儒佛心法上的比较 ,彰显出儒与佛的真实性与虚妄性。胡寅在批判佛教中所阐发的思想 ,对于后来朱熹的思想建构很有影响
论金庸小说中的信仰之维(上)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精神   令狐冲   金庸小说   信仰   道教   武侠小说   中国宗教   金庸作品   宗教文化   《天龙八部》  
描述: 在金庸的小说世界里,儒、道、佛等中国宗教文化传统只是作者上演现代“生命之舞”的舞台。金庸小说的成功在于以“入世”与“出世”的生命冲突为背景,构筑了一种艺术张力关系。小说的真正特点在于通过对作为一种“性的宗教”的爱情神话的生动描写,表现了对自由生命的信仰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