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儒佛在古代的融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   朱熹   佛教   古代   批判   佛老   全盘否定   儒家  
描述: 刘立夫撰文《朱熹的儒佛之辨》指出,朱熹对于佛教的批判虽然“深入”却没有“到位”,儒家的排佛兴儒运动在朱熹那里并没有真正完成。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只认儒家的道统,以“天下无二道”对佛教全盘否定,缺乏辩证的省察。当然,朱熹事实上也是一个“援佛入儒”者,但他却是暗中为之,不敢正面承认。然而,与其汲汲于同佛老划清界线,还不如承认佛老两家的长处,融三家于一炉,
写意人物画意象造型之我见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中罔历来对于写意人物画的讨论浩如烟海,概括来说,不外乎对其造型和笔墨的研究。笔墨是中国画人物的绘画语言,造型是艺术家从客观存在抽离出来的元素并经过意象观察而来的,二者共同构成写意人物画的根本。就造型来讲,中国绘画的精神以传统哲学中的儒、道、释为思想根基,符合中国本土文化和民族传统审美心理,因此将写意人物画的造型观念深化为
雨后青山铁铸成——读潘天寿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中国画坛一代宗师潘天寿,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阶段,在社会动荡、政权更迭、战争频发、文化冲突中度过一生。风起云涌的外部环境,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既孕育了他铁骨铮铮而又温厚敦实的品格,也造就了他格局宏大、气象深穆、雅儒雄阔的艺术。适逾而立之年,潘天寿便对"书画同源"古训有着不同以往
当代工笔花鸟画之诗意空间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体系   内在的必然性   神与物游   中国传统美学   儒释道   工笔花鸟画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师造化   道法自然  
描述: 花鸟画在中国画上千年的发展史中,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和哲学范畴。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内容,所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都是以儒释道的哲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主张虚无、崇尚虚境,在有限的空间里追求无限的意义。因而,意象、意境成为衡量花鸟画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如果说花鸟画"师造化"、"写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那么"重趣"、"尚意",追求"神与物游"、"象外之境",以及诗意空问的表达,则更契合花鸟画"以物喻志"、"以画喻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主张。从宋代院体花鸟画,到近代于非闇、俞致贞、陈之佛等工
不废长江万古流:序董寿平先生书画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乾嘉   宋元   山西洪洞   脱颖而出   狂怪   望族   中国画   心灵   画坛   文人画  
描述: 先生名揆、号寿平,己酉后以字行,山西洪洞望族,诗书世家,后者评为画家中之硕儒也。先生习画初师宋元,继而参究文人画之传承,脱颖而出,遂成一家风范。先生之作温文儒雅、与乾嘉以来狂怪者不相为伍,故评家云:先生之作源于心灵,清气由是而生,继观画坛五百年来得一
从北宋地理志看荆浩里籍归属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北宋初期   郭若虚   荆浩   里籍   史料记载   补遗   地理志   河内郡   沁水   河南省  
描述: 一荆浩里籍:是史实,还是"误载"辨识一位历史人物的里籍,最重要的是史料记载,且史料离人物越近,可信度越高,这是学术界所普遍认可的。关于五代画家荆浩的里籍,史料记载早已定论,或写"荆浩,河南沁水人",或写"荆浩,河内人",皆指今河南济源人。最重要的史料有三种,最早的是北宋刘道醇的《五代名画补遗》,成书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距荆浩生活的年代不过百年。该书记载:"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偶五季多故,遂退藏不仕,乃隐于太行之洪谷,自号洪谷子。尝画山水
“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在京展出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   天津美术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   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   高校毕业生   中国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描述: 7月7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中国《雕塑》杂志社、儒仕儒家·国粹艺术馆共同举办的“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在北京国粹苑举行。本次展览汇聚了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
传统既“杂”且“多”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   “家”   “国学”   传统   葛兆光   “多”   孔子学院   “国”  
描述: 葛兆光撰文《既“杂”且“多”的传统》指出,“国学”本是一“国”之“学”,当它被窄化到一“家”之学的时候,就有点异样。如今,内有儒学院,外有孔子学院,还有到处开花的“国学经典”或“传统智慧”讲习班,加上每年一度的“祭孔大典”,使得儒家或四书五经之学,不仅成为汉文化的脊梁,甚至放大成为整个中国的肉身。
加强水墨写意精神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当务之急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写意精神   当代人   发展历程   画面   内心情感   人文情怀   写意画   中国画发展   国画作品   以形写神  
描述: 写意性是中国画的本质规定,也是中国画最重要的审美标志。从写意性产生的原因和发展历程看,它是中国儒、释、道哲学思想在中国绘画中的反映;从审美功用来看,它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古典写实绘画最明显的特征。写意精神贯穿了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古往今来的画家、理论批评家,无不肯定和推崇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历代国画名家、大师无一例外,都是写意圣手。
墨沈留川影 笔华传石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水画   书法作品   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画   造型艺术   绘画   自然山水   传统文化   书法篆刻   传统文人画  
描述: 中国绘画之于西洋绘画,其最大的不同在于较早化实相入空灵,超物象进意境。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云:"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川,质有而趣灵。"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两汉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在战乱后被彻底打破,儒、释、道文化交合融会形成了玄学之风,品藻之风随之大盛,诗品、书品、画品的出现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