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与俗龃龉——《丁元公贝叶罗汉册》赏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品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史料记载   生卒年   书画家     罗汉   传世作品   儒家经典  
描述: 丁元公,字原躬,生卒年不详,据相关史料及传世作品可大致推断其生于明天启年间,清康熙中叶逝世。丁元公原本是浙江嘉兴一介布衣,家里世代崇儒,他自小学习的也是儒家经典,早年间去州县做过小吏,后来才出家为僧。有关他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见,仅散见于朝鲜人《皇明遗民传》,朱彝尊《明诗综》《静志居诗话》,李桓《国朝耆献类征》,李浚之《清
河北景忠山 京东第一名岫
作者: 暂无 来源: 风景名胜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料记载   诸葛亮   河北   京东地区   康熙帝   文天祥   迁西县   名山  
描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谈起京东地区名山,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河北迁西县境的景忠山.景忠山原先并不叫景忠山,有史料记载,景忠山“旧有二名,南日明山,北日阴山.”明初于山顶建三忠祠,祀诸葛亮、岳飞、文天祥,“欲人景行仰止”,故改名“景忠山”.清康熙帝曾御题“天下名山”.山上古岩峥嵘,苍松蔽日,峡谷清幽,云雾飘渺,1872级台阶直达峰顶,自然景观鬼斧神工,风格独具,有“灵山秀色”之称.更为奇妙的是,此处集佛、道、儒三教于一山,既有佛教的佛祖殿、菩萨殿、四帅殿,又有道教的碧霞元君殿、玉皇殿、真武大帝殿,同时又有儒家推崇的三位杰出忠臣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的“三忠祠”,庙宇建筑可上溯到宋代.
从北宋地理志看荆浩里籍归属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北宋初期   郭若虚   荆浩   里籍   史料记载   补遗   地理志   河内郡   沁水   河南省  
描述: 一荆浩里籍:是史实,还是"误载"辨识一位历史人物的里籍,最重要的是史料记载,且史料离人物越近,可信度越高,这是学术界所普遍认可的。关于五代画家荆浩的里籍,史料记载早已定论,或写"荆浩,河南沁水人",或写"荆浩,河内人",皆指今河南济源人。最重要的史料有三种,最早的是北宋刘道醇的《五代名画补遗》,成书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距荆浩生活的年代不过百年。该书记载:"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偶五季多故,遂退藏不仕,乃隐于太行之洪谷,自号洪谷子。尝画山水
从元仁宗立储淡后备干部培养
作者: 暂无 来源: 领导科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面教材   后备干部培养   史料记载   汉化改革   个人事业   汉化程度   干部人事管理   仁宗  
描述: 后备干部培养是当今干部人事管理中的核心话题。培养方式正确,于国于民皆有利,但如果培养方式不正确,小则影响后备干部的个人前程,大则影响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这方面,元朝的仁宗皇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元仁宗,名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是元朝的第九位皇帝(改国号为“元”后第四位皇帝)。从史料记载来看,这是一位汉化程度较高的皇帝,也是元朝历史上积极推进汉化改革、缓和民族矛盾的有为之君。在仁宗执政期间,李孟、王约等一批大政治家得到重用,著名的大书法家赵孟顺也是在他的任期内达到了个人事业的顶峰,这个时代被后世史学家称为“二期儒治”。
查慎行举进士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献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查慎行   史料记载   清史稿   翰林院   庶吉士   康熙   进士出身   全祖望   四库全书总目   史馆  
描述: 清代特赐举人、进士,属于殊礼。《清史稿·选举志》云:"有清重科目,不容幸获。惟恩遇大臣,嘉惠儒臣耆年,边方士子,不惜逾格。"由于某些史料记载失误,关于查慎行是举进士还是特赐进士出现不同说法:《查慎行年谱》、《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等大量史料称其为举进士;《国朝耆献类徵》中所辑的"国史
紫禁城中浴德堂功用的六种可能之众说纷纭浴德堂
作者: 暂无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料记载   功用   铜管   西北   沐浴   斋戒   紫禁城   券洞   考证   琉璃瓦  
描述: 山卷棚顶。浴室位于前殿后,二者以券洞相通,券洞开在后檐墙上,券门宽1.26米,券洞长约5.2米,中间砌墙作屏风厚0.8米,故在平面上呈曲尺形,浴室面积约为16平方米,浴室四周墙体厚达1米以上,券洞及浴室内均贴白琉璃磁砖。浴室墙...
教育之乡东阳
作者: 暂无 来源: 风景名胜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渊源   史料记载   成人教育   书院   兴学   人才   义塾   群众性   南宋   重教  
描述: 东阳历来被人们称为教育之乡、人才之乡,这有着其自身的历史渊源。据史料记载,唐代,东阳兴学重教已呈雏型。降至宋室南迁,学宫置学田,创藏书阁、建辉映楼,县学久盛不衰;乡村贤达则创书院、义垫,群众性的兴学重教之风一时兴起。南宋绍兴年间,婺州通判沈旼权称:东阳乃婺之剧邑也,比承贤尹,首兴学校,崇儒重士,诚之教化之源。宋元间,乡党之学前规后随,书院、义塾风靡境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