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陶渊明的儒道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然   人生理想   融和  
描述: 陶渊明是魏晋时代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文以充实的内容和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拨开了那一个时代玄学笼罩的迷雾,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新风尚。从他的诗文中,我们看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为追美完美人格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更为可贵的是,他的诗文还充分反映出那个时代儒道思想碰撞的特点,体现出儒道互补的文化哲学精神
论柳宗元对儒学发展新方向的探索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柳宗元   中国哲学   人本精神   儒学革新  
描述: 对于柳宗元在儒家革新运动中的作用,研究者往往重韩轻柳.其实柳宗元对于儒学变革的探索,如提倡把握"孔氏大趣"以取代传统的解经方法,拨开两汉以来笼罩在儒学上的神学迷雾,重申原始儒家的人本精神,提倡重视"生人之意"的"大中之道",提倡援佛济儒、取其韫玉的新儒释观,在儒学发展史上都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代表了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成   民族观   儒家   发展  
描述: 夏商周三代的内外服官制度,形成了诸夏与四夷不同的臣服和纳贡关系,并由此产生了民族观念和夷夏有别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民族观以性相近论为基础,以仁爱为指导,以是否符合礼义来作为区别华夷的标准,主张用夏变夷,修文德来远人。之后的儒家坚持先儒大一统思想,反对夷夏大防,主张兼容并包、民族融合,并通过理论实践和学术讨论,对儒家的民族观作出了重大的发展。
境界:中国哲学的人生之维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境界   功夫   生命存在   本体  
描述: 本文从实、境、心的分别入手 ,揭示人所面对的“两个真实”的世界 ,指出人的存在是境界式的存在。并认为 ,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是关于生命的学问 ,它旨在指出人生的理想境界。传统儒佛道都是具有内在系统的“境界学” ,并以“有”、“无”来概括传统儒佛道这种内在的精神追求
从《孔子世家》对神话材料的处理看司马迁的历史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话   历史观   司马迁   《孔子世家》  
描述: 孔子对神话的态度如他所身处的时代一样是矛盾和困惑的 ,后儒将其彻底理性化的倾向是不真实的。《孔子世家》采《国语·鲁语》孔子答疑论古的神话材料入史 ,是对孔子神话思想的真实反映 ,是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深刻表现
浅谈《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的宗教归宿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梦   空门   浸润   无常   近世   尘世   苦痛   关键词   归宿  
描述: 本文就《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的底蕴内涵进行了比较论述,揭示了两部作品打动世人,又为世人所接受的原因──儒释道文化交互激荡所铸就的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人物有才补天又难展其才,在坎坷与痛苦的现实面前,不得不归入宗教空门,以求拯救,以得归宿,以完残梦。
生命的执着与死亡的否定─—从中国传统葬俗看中国人的生死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死观   中国   传统葬俗   死亡的否定  
描述: 本文从中国传统的葬俗,民间关于死的传说、禁忌,儒、释、道关于死亡的观点、教义等宗教、民俗现象进行分析论述,认为:不同宗教、文化对待死亡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对死亡的否定,不屈于死的魔力,从精神上寻求克服和超越死亡的方法;中国人不但相信灵魂存在,相信每个人都有灵魂,而且还认为灵与生人有着类同的生活方式,同样的需求和恐惧,灵魂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相似的秩序。
谢灵运山水诗“卒章多托玄思”新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忧患和悲剧意识   山水诗   虚无感  
描述: 谢灵运“卒章多托玄思”的山水诗,首先表现的是人生归宿的虚无感。由于他对人生三昧根本就没有彻底悟透,所以诗歌完全是一种心理情绪律动的直接外化,是一种独立的人格追求。在“卒章多托玄思”的山水诗背后,其实浸透了他盖世的凄凉。第二,表现了谢灵运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悲剧意识。这是他把建安以来常见的儒理性抒情变为玄理性的抒情,抒发的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强烈的忧患和悲伤之情。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