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知识分子打架的那些事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章太炎为人极狂傲,可以从死掉的学者一直骂到在职的大总统.在时务报馆,康派极强势,自然招来章之反弹,加上双方从学术思想到政治观点均有分歧,遂至开骂.章斥康派为“教匪”,后者则骂章为“陋儒”.骂架升级,竞成打架.康派一群人由梁启超带队到报馆,拳击章太炎,章也不是植物人,立即动手还击.在章太炎《自订年谱》中,只记有打架之事,未说梁启超亲与,也未详述战果.金宏达《太炎先生》则说,梁启超被章太炎狠抽了一个大嘴巴.斗殴事件后,章太炎即离沪赴杭.好汉难敌四手,报仇不晚三年.日后《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章氏出语极狠,也可部分看作是那次斗殴的回声.
辩晏子春秋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学   《辩晏子春秋》   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  
描述: 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日: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 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其言问枣及古冶子等尤怪诞。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柳窄元。 录之儒家中。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 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为是书者,墨之道也。
迷神引·黯黯青山红日暮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这首词是晁补之抒写愤懑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贬监信州酒税的途中。
蓄素宁中:宋代的品位与典范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融   宋代   品位   文化内涵   优雅   品味  
描述: 一个人,一杯茶,一局棋,一拳石,乃至一声鸟鸣,一盏时间,似乎在宋代都能以优雅的姿态而存在。然而,要读懂宋式的优雅,并不像品味魏晋,可以随性而来又尽兴而去;更不像品味大唐,一个念想便能映照某个时段的激情:在这里,每一个值得玩昧的形式和元素其实都只是外在的表象而已,支撑宋代优雅的是中国儒、释、道文化交融与内化的结果,这些文化内涵方是宋式优雅的真正本源。
各有千秋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文   中学生   语文学习   课外阅读  
描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言,道出了每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灿烂文化的真谛。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者虽处于动荡之世,思想却激跃出前所未有的夺目火光。儒、道、法 ……各家思想在碰撞中交流,在争辩中借鉴,它们是乱世中明亮的火焰,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造就了诸子百家的璀璨辉煌。 人们时常感到生不逢时,期望回到或飞越到某个时空的过去或未来,但不曾想,每个时代自有它得天独厚、不可比拟的机缘巧合,从而衍生了不可复制描摹的独特,春秋战国如此,中国近代亦是如此。
三点导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美点赏析 墨宝堂,系北宋毗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张希元珍藏古书法墨迹的地方。熙宁五年(1072)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应张希元之请作《墨宝堂记》。在这篇文章里,苏轼以其积极用世的政治态度、复杂丰富的生活经验、儒释道混合的世界观、宽阔旷达的胸怀、渊博的学问、高度的文艺修养,谈政治,谈人生。谈哲理,谈艺术,谈学问,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丰富生动的记述,妙趣横生的议论,获得优美的艺术享受。 作一篇文章,究竟抓住哪一点?从哪里生发出去?这就有一个构思、命意的问题。苏轼临文总是巧于构思,善于因题言意、借题发挥,善于根据不同对象确立不同主题,随着主题、命意的变化而变化,不拘一格,随物赋形,而又摇曳多姿,着实令人叹服。《墨宝堂记》,没有从记叙对象的名字发挥,也没有从记叙对象所藏之物做文章。而是从记叙对象的主人着笔,文章从批评世人以己之所好而骄人、笑人的陋习,层层演进,行云流水,引出对张希元爱好书法却怀才不遇寄予同情,并相信他会以自己的才能在仕途上发挥经世济民的作用,最后得出为官者“政之费人也甚于医”的从政警训,不仅表现了苏轼积极用世的人生观,而且还体现了苏轼“关注民生”的可贵的人本主义政治思想。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