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两宋道教南宗文化交融的内涵、精神及现代价值--以张伯端和白玉蟾为中心
作者: 李玉用   来源: 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文化交融   白玉蟾   张伯端  
描述: 唐末五代以降,儒佛道三教文化融合(融通)已然成为传统思想学术发展之大势,然究其精神实质,与之前的融合、交涉不相一致的是,心性成为三家共同的哲学追求和文化融合(融通)之基。这无论从时间节点还是从理论逻辑发展而言,都与中国传统哲学从本体论推进到心性论是一致的,尽管它们彼此对心性的理解和诠释并不一致。宋以后理学家们一再追溯自身的心性传统,然于其中,贡献最力的当属善于"治心"的佛教哲学;对于道教而言,其开放性的理论建构特色,使得在心性哲学的实现路径上,更多是吸收和改造佛禅的心性之学和儒家的心性理论。本文权以道教南宗祖师张伯端和实际创始人白玉蟾为中心,依据第一手文献和既有研究成果,尝试还原和"描述"道教南宗文化交融的建构努力;在此基础上,深入阐发其文化交融的内涵、精神及现代价值。
平城时期的文化交融与北魏文学的复苏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融   复苏   北魏文学  
描述: 天兴元年七月,北魏王朝迁都平城。此后平城(今山西大同)作为北魏的都城,前后存在了94年。在这近百年时间里,北魏的农业、工商业、对外贸易等经济形式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促进了平城时期经济的繁荣。在思想文化方面,拓拔氏一改前期仇视、惧怕汉文化的心理,逐渐接受汉族文化,儒、道、释,以及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共同促成了北魏平城时期文学的复苏。
以儒为主及中华性:论乔峰的文化思想和象征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融   中国性   中华性   以儒为首  
描述: 乔峰的魅力不能仅仅从他的高强的武功和英雄事迹的通俗角度去欣赏,而需要从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矛盾——民族和文化上的矛盾去思考。金庸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大英雄,不光是让我们去崇拜、歌颂他,而是通过他来宏扬我们的儒家的传统文化。同时,乔峰的塑造也表明了金庸的进步,使他从早期的"扬汉抑夷"的中国性转而为"和而不同"的中华性,境界随之升级。
博弈与融合: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认同研究:以湖南桃源回维村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融   文化认同   少数民族  
描述: 以湖南回维村为例分析了当地伊斯兰文化、儒汉文化、现代市场文化相互交织的状况,提出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将在多元文化的博弈中长期传承,在汉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不断自我调适,在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学习和创新,实现文化的重构。
试论东晋南朝时期的佛儒道之争
作者: 暂无 来源: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融   东晋南朝   佛儒道之争  
描述: 魏晋佛教的玄学化使佛教得以迅速发展。随着佛教势力的增强,佛与道、儒之间的斗争逐渐展开并日趋激烈。其间较大的争论有“沙门不敬王者之争”、“因果报应之争”、“夷夏之争”和“神不灭之争”,四次争论不仅促进了道教的发展,而且加快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从“入静”到“主敬”的转变看中国哲学对佛学的吸收与整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杂志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融   外来文化   佛学   本土文化  
描述: 中国本土学术文化是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融会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的佛为儒用就是一个显著例证。本文考察了静与敬这对范畴的历史含义及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变化 ,认为由入静到主敬 ,不仅仅是概念的转变 ,也不单单是道德修养范式的调整 ,而是中国哲学在与佛学的交融中使本身的学术内涵得到充实和深入 ,理论论证更加完备与精密。这两对范畴在佛学与儒学中重建中国学术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为当今正在进行的文化交流提供一种历史经验和理论启示。
蓄素宁中:宋代的品位与典范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融   宋代   品位   文化内涵   优雅   品味  
描述: 一个人,一杯茶,一局棋,一拳石,乃至一声鸟鸣,一盏时间,似乎在宋代都能以优雅的姿态而存在。然而,要读懂宋式的优雅,并不像品味魏晋,可以随性而来又尽兴而去;更不像品味大唐,一个念想便能映照某个时段的激情:在这里,每一个值得玩昧的形式和元素其实都只是外在的表象而已,支撑宋代优雅的是中国儒、释、道文化交融与内化的结果,这些文化内涵方是宋式优雅的真正本源。
文化整合与文化交融:儒佛人生观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融   佛教人生观   中国佛教   文化整合   大乘佛教   理想人格   《大正藏》   社会理想   人生理想   印度佛教  
描述: 中土接纳佛教的过程是一种文化选择的过程,在佛教传入中土以前,印度佛教已经成熟。在佛法东传中,中土主要接受了大乘佛教,“自利利他、自觉觉人”的大乘精神一直规约着中国佛教的人生理想、社会理想,并与中土儒门士风相互映衬。所谓儒门士风,指儒家学派自先秦始创,并在以后的发展中所表现
闲话罗汉写实
作者: 暂无 来源: 档案管理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融   现实主义   三教合一   闲话   古代中国   佛教造像   罗汉   写实  
描述: 东汉佛教的传入,无疑影响了之后中国雕塑的发展,石窟雕像、禅林彩塑等如雨后春笋,占了古代中国雕塑的大半壁江山。在不断的历史、文化交融里,“儒、佛、道”最终三教合一,佛教也至此完全被汉化,与本土现实生活相结合,变得世俗化。
东西方文化交交融的心灵体验:画家陈建中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向导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融   东西方   心灵体验   20世纪   中国艺术   画家   艺术家   传统文化   架上绘画   观念艺术  
描述: 20世纪对于中国艺术界,突出的两难问题,是在貌似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既愧对传统文化和自我,也很难进入西方的主流场景。同时,另一独特而有趣的现象是,本土的艺术界,似乎更为热中域外的思想和观念,隔岸大谈观“花”的体会和遐思,俨然是一个“西方通”;而在域外,则大打“中国牌”,从古代哲学智慧到东方养生深义,来个儒、道、佛纵横贯通,令老外一头雾水连声称奇。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