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观音造像由男变女的文化阐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兰州学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造像   阴性化倾向  
描述: 观音菩萨由男变女的佛像造型,不是个别而是整个佛教造像普遍性的艺术作风。作为佛教在民族化、本土化过程中的艺术反映,则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变化。文章着重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这一致思进路,在儒、道、释"三教归一"的内在对接上,进行"旧案新说"的文化剖析。
大足石刻:唐宋美学的旷世之作
作者: 暂无 来源: 法音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摩崖石刻   石刻艺术   世界遗产委员会   石刻造像   立像   道教造像   佛教造像   宝顶山摩崖造像   西距  
描述: 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为著,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
大足石刻观音造像的璎珞造型形态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装饰(理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宝顶山   形态研究   世界遗产委员会   北山摩崖石刻   佛教艺术   道教造像   唐景福   佛教造像   东方艺术   石窟造像  
描述:1日在摩洛哥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突出,并且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为特色,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是中国佛教艺术的一个高峰点。
大足石刻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国情国力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宝顶山   石刻艺术   徐立   北山摩崖石刻   项山   道教造像   佛教造像   民间宗教信仰   石窟造像  
描述: 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项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我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是我国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
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大足石刻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装饰(理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音   佛经故事   石窟艺术   宝顶山   摩崖石刻   摩崖造像   石刻造像   大足石刻   佛教造像   石窟造像  
描述: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尊,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其中宝顶山、北山摩崖石刻的规模最大,刻像最集中,造型最精美。"转轮藏经洞"是宋代石刻的精华和代表,其中有6尊佛像,个个性格鲜明,精美绝伦。宝顶山圆觉洞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宝顶卧佛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和巨型组雕,宛如世俗生活画卷,是不同于中国其他石窟的显著特点。大足石刻规模宏大,艺术精湛,内容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媲美,是中国北方石窟造像走向衰落之际崛起的大型摩崖造像群。它以宏大的规模、精湛的技术、丰富的内容、卓越的技巧蜚声中外。
闲话罗汉写实
作者: 暂无 来源: 档案管理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融   现实主义   三教合一   闲话   古代中国   佛教造像   罗汉   写实  
描述: 东汉佛教的传入,无疑影响了之后中国雕塑的发展,石窟雕像、禅林彩塑等如雨后春笋,占了古代中国雕塑的大半壁江山。在不断的历史、文化交融里,“儒、佛、道”最终三教合一,佛教也至此完全被汉化,与本土现实生活相结合,变得世俗化。
西安碑林博物馆:科学创新 跨越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当代陕西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游览参观点   魏晋南北朝   西安碑林   跨越发展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科学创新   佛教造像  
描述: 久负盛名的西安碑林博物馆.荟萃了先秦圣儒的经卷、秦汉文人的古风、魏晋南北朝墓志的英华、历代佛教造像的大成、大唐名家的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翰墨,是名副其实的华夏多元文化集萃之地。经过—代代碑林人的不懈努力,博物馆取得了无数辉煌荣誉: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18个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
关于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三世佛与三佛造像诸问题 一
作者: 暂无 来源: 敦煌研究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六国北朝   佛造像   弥勒佛   北凉石塔   造像碑   弥勒像   佛教造像   炳灵寺   菩萨   发愿文  
描述: 佛教艺术中的三佛造像是一种古老的题材。玄奘著《大唐西域记》卷7云:婆罗(疒尼)斯国鹿野伽蓝西南有“过去三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季羡林先生注云:“过去三佛指释迦牟尼以前的三佛,即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波佛。”。在近世的考古发掘中,于巴基斯坦、阿富汗都发现了三佛造像,而且形式不一,既有三佛并坐的,也有三佛三菩萨间隔并立的。法国赴阿富汗考古队还在背库拉姆东5公里的肖特拉库佛教遗址发现一件石雕三佛,系公元4—5世纪的作品,三佛都是立像,中间一身高大,左右两身略低。左侧一身全缺,右侧一身仅缺头部,身部全右足前跪一童子,以发布地,这显然是表现佛传中著名的“儒童布发”故事。东山健吾先生据此定这件石雕三佛为三
石宝山石刻与大足石刻之比较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大理国   摩崖造像   南诏王   石刻造像   异牟寻   大足石刻   佛教造像   石窟造像   宝山  
描述: 石窟寺是在河畔山崖开凿的佛教寺庙。佛教石窟源于印度,在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公元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世纪。中国石窟根据洞窟形制和主要造像的差异,一般分为四个大地区,即: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和西藏地区。重庆大足石刻和云南剑川石宝山石刻都属于南方地区石窟寺石刻。南方地区,指淮河以南地区。这个地区石窟数量不多,布局分散,而且摩崖龛像多于开凿洞窟。开凿于5~7世纪的南京栖霞山石窟和新昌剡溪大佛,原来都与木构殿阁连接。四川广元一带6世纪的石窟,多数为佛殿窟,少量为塔庙窟。这时期的主要造像除释迦外,多为无量寿和弥勒倚坐像。8世纪以后,四川岷江、嘉陵江流域开凿的洞窟佛龛的造像,盛行倚坐弥勒、净土变相和各种观世音造像。公元10~11世纪多雕地藏和罗汉群像。11世纪重庆大足石篆山出现了最早的儒释道三教石窟。12世纪大足大佛湾造像除佛传、经变、观世音等形象
关于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的考察:论洛阳出土铜镜和乐山麻浩崖墓上的佛像意义和价值
作者: 暂无 来源: 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云冈石窟   洛阳   麻浩崖墓   永元   乐山   佛像   佛教造像   公元   意义和价值   石窟寺  
描述: 中国是一个造像发达的国家,在儒、道、佛等各个宗教中皆有不同的造像崇拜。其中,佛教造像在历史上取得了特别的系统的发展,其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不仅影响到国内,且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影响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