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菩萨图说
作者: 仓圣   来源: 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菩萨  
描述: 本书收集并介绍了所有重要的、常见的诸佛、菩萨名号、形象和他们的重要事迹、功德、法门等。
儒释交融的圣人观:从晚明儒家圣人与菩萨形象相似处及对生死议题的关注谈起
作者: 暂无 来源: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死   晚明   阳明学   圣人   儒学   菩萨  
描述: 本文主要討論在晚明三教融合的學風下,部分理學家所形塑的儒家聖人形象和儒家聖學理想,與大乘菩薩道有極相似的風貌。全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晚明理學家以天地萬物一體爲理想,強調聖人應發「明明德於天下」的宏願,寓自身的道德修養於明盡天下人之明德的講學救世活動中,此與大乘菩薩同體大悲的胸懷、發心普渡眾生、並寓自身成佛於救渡眾生的形象相近。第二,晚明理學家-改過去儒者不願多談生死議題的傾向,認爲了究生死並非佛教專利,更是儒家聖學的要義,強調人只有真正洞悉生死大事,才可能安頓生命。第三,分析晚明理學家的傳記中許多關於臨終的描摹,認爲此現象呼應著當時儒學對生死議題的重視,反映著學者們追求道德生命不朽的儒學理想,也揭露了學者們日常修身的重要內涵。
儒释交融的圣人观:从晚明儒家圣人与菩萨形象相似处及对生死议题的关注谈起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死   晚明   阳明学   圣人   儒学   菩萨  
描述: 本文主要讨论在晚明三教融合的学风下,部分理学家所形塑的儒家圣人形象和儒家圣学理想,与大乘菩萨道有极相似的风貌。全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晚明理学家以天地万物一体为理想,强调圣人应发「明明德於天下
从斗姥与摩利支天的融合看佛道文化的交涉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道教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王母   相结合   形象   佛教   佛道文化   融合   交涉   三教文化   道教宫观   菩萨  
描述: 特征,更是相互融摄(或有学者称之为"互补"),当中以佛、道两教文化尤甚。如本文所要探讨的摩利支天菩萨,在道教便有称之为"斗姥"③的,亦有全称
牛王会 存留在陕北民间的水陆法会
作者: 暂无 来源: 旅游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华严寺   草原文化   陕西省   横山县   过渡地带   中原文明   陕北文化   重要组成部分   菩萨  
描述: "春牛走到哪里哪里就好,牛王会打到谁家谁家就旺,牛王菩萨保佑十里八乡一年四季都平安,春耕播种能风调雨顺"。这是春节期间在陕北横山马坊一带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庙会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经千百年
寺名“报国”难傅粉:游峨眉山报国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丝绸之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对联   会宗   明万历   大雄宝殿   佛教寺庙   释迦牟尼   峨眉山   普度众生   十三年   菩萨  
描述: 报国寺之游,纯因入乡随俗,客随主便。孰料,就是这么一趟鲜有积极性的"佛文化之旅",竟让我又开了一回眼界……报国寺位于峨眉山麓,可谓该山"第一庙",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明光道人始建于虎头山下,供奉儒、释、道三教,初名"会宗堂",意谓"三教会宗",反映出明、清时期"三教"曾有过一段融洽的历史。清初,"会宗堂"迁至现址;顺
毗卢寺壁画引路菩萨与水陆画的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毗卢寺   水陆画   壁画   明王   绝对数   绘画形式   人像   菩萨   宗教仪式  
描述: 、经典像、菩萨像、缘觉像、声闻像、各宗祖师像、印度古仙人像、明王像、护法鬼神像等。下堂之中有诸天像、山岳江海诸神像、儒士神仙像、诸种善恶神像、阿修罗像、种种鬼像、阎罗王及鬼卒像、地狱像、畜生像、中阴
关于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三世佛与三佛造像诸问题 一
作者: 暂无 来源: 敦煌研究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六国北朝   佛造像   弥勒佛   北凉石塔   造像碑   弥勒像   佛教造像   炳灵寺   菩萨   发愿文  
描述: 、迦叶波佛。”。在近世的考古发掘中,于巴基斯坦、阿富汗都发现了三佛造像,而且形式不一,既有三佛并坐的,也有三佛三菩萨间隔并立的。法国赴阿富汗考古队还在背库拉姆东5公里的肖特拉库佛教遗址发现一件石雕三佛
试述大足石窟外在的基本特征
作者: 暂无 来源: 四川文物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足石窟   宝顶山   龙门石窟   基本特征   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毗卢遮那佛   伎乐   石窟造像   菩萨  
描述: 试述大足石窟外在的基本特征宋朗秋大足石窟从初唐到明、清、民国1030龛窟5万余尊造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佛教发展与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进程。它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总趋向是吻合的。特别雕刻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至理宗淳九年(1179—1249年)的...
大足石窟人物造像特征的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足石窟   宝顶山   压轴之作   造像特征   宋孝宗   “世俗化”   佛教发展   三教融合   石窟造像   菩萨  
描述: 大足石窟从初唐到明、清、民国1030龛窟5万余尊图象,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佛教发展与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进程。它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人间化”总趋向是吻合的。特别雕刻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至理宗淳祐九年(公元1179—1249年)的宝顶大、小佛湾石窟,充分表明了这一特征。宝顶山造像,密宗特多而又“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凡释典所载无不备列”。“遍摄空、有、台、贤、禅、净、律、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