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浅谈佛教艺术的中国化进程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龙门石窟   中国历史   中国   敦煌莫高窟   发源地   麦积山   佛教艺术  
描述: 一、佛教艺术的中国化进程即儒、释、道三种思想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进程佛教艺术主要浓缩在雕塑与壁画中,中国是世界上保存佛教雕塑与壁画最为丰富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四大石
儒释孝道说的比较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敦煌研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孝道思想   儒释   《孝经》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   敦煌遗书   敦煌莫高窟   经变相   敦煌壁画   孝文化  
描述: 一中国传统儒家孝道说“孝道”者,“亲亲”之意也。是人与动物间重要的区别之一。人们从降生落地起,即都自然而然地知道亲亲和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可以说这是人的天性,亦可以说这是文明人类和具有文明人类意义的人与生俱来的品性。孝道意识也是人类固有的本性,故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谓:“父子之道,天性也。”以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即其谓也。o“孝道意识”,既然是人类的共性,它就不只是限于中国人讲究孝道,而是整个人类都是如此的。但是,不管是那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不能与中国相比拟的,可以说中国是孝文化倡导之最。中国人一直把孝道视为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最为崇高的社会美德,选拔人材的必备标准。人们常说的:“父之孝子,君之忠臣也”。古谚亦有“国有宝,忠臣良将;家有宝、孝子贤孙”。《后汉书》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由是我们可以窥知,古时之帝王对于孝道重视和遵礼的情状。孔子在《孝经》一书里,对于此点作过精到的论述,其谓“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可移于官”云云,从根本和理论上将“孝”与“忠”等之间的关系,讲得是再清楚不过的了。亦说明“孝”是“忠”的基础,故古时的帝王欲要...
绵阳仙云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四川文物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越王   佛教圣地   “三教合一”   道教   敦煌莫高窟   绵阳市   宋元时期   唐末五代   儒家   社会思潮  
描述: 绵阳仙云观唐光孝仙云观,俗称西山观,位于绵阳市西山(市博物馆内)。创建于隋唐,尔后几经兴废,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该观是一处结构较为完整,儒、释、道三教同居一堂的古观。仙云观原有殿宇三重,前为山门,已毁不存,中为玉皇殿,后为蜀八仙...
试述大足石窟外在的基本特征
作者: 暂无 来源: 四川文物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足石窟   宝顶山   龙门石窟   基本特征   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毗卢遮那佛   伎乐   石窟造像   菩萨  
描述: 试述大足石窟外在的基本特征宋朗秋大足石窟从初唐到明、清、民国1030龛窟5万余尊造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佛教发展与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进程。它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总趋向是吻合的。特别雕刻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至理宗淳九年(1179—1249年)的...
敦煌北朝石窟中的南朝艺术之风(摘要)
作者: 暂无 来源: 敦煌研究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域   壁画   北魏   佛教信仰   敦煌莫高窟   佛教艺术   炳灵寺石窟   文化中心   佛像   佛陀  
描述: 中国佛教艺术萌发于东汉晚期,西晋八王之乱,南北分裂,传统的汉文化中心南移,于是佛教艺术分为两系。南朝佛教艺术继承汉代和三国吴地文化传统,东晋时即初具规模,宋、齐间得到发展,梁时最为繁荣。常见佛像与神仙、儒圣合壁。这反映了中国佛徒的黄老神仙和尊儒思想奉祀佛陀的观念。造像的魏晋玄学为艺术美的准则。以“秀骨清像”、潇洒超脱为佛陀之“好相”,技法承袭汉画之传统,造型线条笔力顿挫,一点一拂,
唐代敦煌文献写本书手考述
作者: 暂无 来源: 敦煌学辑刊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敦煌文献   上元   敦煌写本   敦煌写经   敦煌文书   唐代   敦煌莫高窟   题记   考述   妙法莲华经  
描述: 敦煌莫高窟之藏,自儒释道写经至塐刻画壁,容观之盛,古今无匹,而俞脉该备,统纪调达,又非孔壁汲冢之残缺.它的真正价值,除了高超绝世的艺术瑰宝外,还在于创造这一伟大宝库的人.敦煌文献的官、私写本的经生、书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生之中虽然没有惊人的业绩和作为,但他们当时留下的宝贵遗墨,却为后人开拓了宽阔的研究前景.他们书写的各类经卷,成了中华民族宝库中的弥足珍贵的宝藏,为世人所瞩目.为了不泯灭这些
敦煌莫高窟资料编年叙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学刊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释   文化史   隋唐   印度文化   敦煌莫高窟   所知   佛教艺术   写经   典籍   魏晋  
描述: 莫高开窟于晋惠永熙(详二九○年下),至宋至道而阏塞,清光绪末而重开,则晋代以至隋唐文物得不散佚毁弃者,一堵之力也。今人得三古尊彝以为瑰宝,得宋元刻本,两宋窑瓷,以为大球。不贵其古,而贵其为古之遗则。或先人考工之能,可以知一世之变;或典籍捝伪之判,可以明一学之真。莫高之藏,自儒释写经至塐刻画壁,容观之盛,古今无匹,而俞脉该备,统纪调达,又非孔壁汲冢之残缺也。
一位思辨神灵的历史沉积相:从《维摩诘经变》看敦煌艺术的民族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敦煌石窟艺术   沉积相   中国化   重要地位   敦煌莫高窟   敦煌艺术   各民族   佛教艺术   敦煌壁画   中原文化  
描述: 在敦煌莫高窟那绚烂高华的千壁丹青中,以佛经《维摩诘经》变相为题材的壁画就有三十余窟。《维摩诘经变》以“中国化”的佛教艺术的造型形象,向全世界展示:敦煌石窟艺术是出自于古老的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在大胆地吸取西城佛教艺术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逐渐地把佛道儒三教熔于一炉,从而形成的自成体系的中国化石窟艺术。虽然一些帝国主义学者故意强调敦煌所受的“西方的影响”,然而,敦煌佛教艺术实质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外来宗教刺激出现的新形态,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一直接受着古老的“汉晋传统”这一强固势力的影响。不廓清这一历史事实,就无法准确地说明敦煌艺术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也就无法阐明它在民族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无法从艺术上去衡量量它的巨大成就。本文试图就此作一肤浅的探索。
佛教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
作者: 暂无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足石窟   北魏   信仰者   佛教文化   印度教   鹿野苑   隋唐   宗教信仰自由   敦煌莫高窟   佛像  
描述: 佛教,又稱釋教,在中國被列為四大宗教之一(亦有稱三大宗教:佛、道、儒),是家喻戶曉的主要宗教,信仰者較多。七十年代末,“文革”宣告結束,在擧國撥亂反正之際,政府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重新得到執行,佛教在中國大陸在某種程度上得到發展。而海外廣大讀者對於中國的佛教歷史與現狀尤為關切。我刊為滿足廣大讀者的願望,本期特組佛教文化宂?將佛教的主要流派和觀念分別闡述,以饗讀者。中國佛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格外值得重視的。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