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浅谈敦煌壁画所体现的佛、道、儒的思想融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兰台世界(上旬)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融合   敦煌壁画   发展   佛教思想  
描述: 佛教起源于印度古国,自从流入中国以后,结合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形态,在中国书画的艺术中,无不渗透着佛教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
工笔重彩巨制恢弘-浅析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藏水陆画的艺术特色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俗生活   工笔重彩   水陆法会   色彩绚丽   宗教题材   绢本设色   敦煌壁画   佛教寺院   人物形象   艺术特色  
描述: 水陆画是佛教寺院举行水陆法会时所悬挂的宗教题材绘画,是集儒、释、道三教内容为一体的独特艺术创作。甘肃省山丹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藏的73幅水陆画皆为明清时期遗物。绘画绢本设色,工笔重彩,笔法细腻,色彩绚丽,人物形象生动,被称为"流动的敦煌壁画",是甘肃河西地区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这些水陆画借助对宗教题材的描写,表现了民间世俗生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研究佛教文化、民俗生活、宗
儒释孝道说的比较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敦煌研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孝道思想   儒释   《孝经》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   敦煌遗书   敦煌莫高窟   经变相   敦煌壁画   孝文化  
描述: 一中国传统儒家孝道说“孝道”者,“亲亲”之意也。是人与动物间重要的区别之一。人们从降生落地起,即都自然而然地知道亲亲和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可以说这是人的天性,亦可以说这是文明人类和具有文明人类意义的人与生俱来的品性。孝道意识也是人类固有的本性,故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谓:“父子之道,天性也。”以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即其谓也。o“孝道意识”,既然是人类的共性,它就不只是限于中国人讲究孝道,而是整个人类都是如此的。但是,不管是那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不能与中国相比拟的,可以说中国是孝文化倡导之最。中国人一直把孝道视为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最为崇高的社会美德,选拔人材的必备标准。人们常说的:“父之孝子,君之忠臣也”。古谚亦有“国有宝,忠臣良将;家有宝、孝子贤孙”。《后汉书》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由是我们可以窥知,古时之帝王对于孝道重视和遵礼的情状。孔子在《孝经》一书里,对于此点作过精到的论述,其谓“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可移于官”云云,从根本和理论上将“孝”与“忠”等之间的关系,讲得是再清楚不过的了。亦说明“孝”是“忠”的基础,故古时的帝王欲要...
敦煌古代戏曲文化史料综述
作者: 暂无 来源: 敦煌研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特征   维摩诘经讲经文   古代戏曲   文化史   《孔子项托相问书》   敦煌遗书   敦煌壁画   戏曲艺术   敦煌变文   代言体  
描述: 敦煌古代戏曲文化史料综述陆淑绮李重申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中国封建文化高度发达的年代。佛教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冲击了两汉以来形成的儒家正统观念。佛、儒、道相互渗透,呈现出互为异趣的民族文化特征,致使表演艺术成为一种有助于人类幸福,有助于塑造生活,...
历史片《三国演义》中的农业历史问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农史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国时期   传入年代   农业历史   《三国演义》   民国初年   西洋苹果   玉米地   敦煌壁画   自动旋转   历史片  
描述: 历史片《三国演义》中的农业历史问题《三国演义》是建国以来所拍的电视剧历史片中相当成功的一部。编剧、导演对场景的安排,也相当重视历史背景,注重历史的真实性,但是在处理有些农业历史事件时,却考虑欠周,时不时的露出破绽。下面举几个例子:一、诸葛亮舌战群儒后...
儒家思想及其美学观点对敦煌艺术的作用(摘要)
作者: 暂无 来源: 敦煌研究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气韵生动   佛教美术   文化   儒家思想   佛教经典   敦煌艺术   美学观点   敦煌壁画   发展变化   雕塑  
描述: 敦煌壁画和雕塑出自佛教经典和教义,其兴衰发展变化自然与佛教本身的发展变化相联系,佛教传入中土后得到了很大发展,这是由于它和中国的固有文化相斗争而又逐渐融合。从思想上说,一开始它就不能不和中国的儒道思想打交道,它能在魏晋时代得以大盛,是和当时的苦难社会与道家玄学思想抬头分不开的。所以它先是依附于道家而与儒家争,继而又与儒道争高低,儒佛道三家之争在五代之前是史不绝书的,最后胜利的还是儒家。儒家思想虽然也随时代而变化的,但是始终不脱其入世哲学的性质,并且
一位思辨神灵的历史沉积相:从《维摩诘经变》看敦煌艺术的民族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敦煌石窟艺术   沉积相   中国化   重要地位   敦煌莫高窟   敦煌艺术   各民族   佛教艺术   敦煌壁画   中原文化  
描述: 在敦煌莫高窟那绚烂高华的千壁丹青中,以佛经《维摩诘经》变相为题材的壁画就有三十余窟。《维摩诘经变》以“中国化”的佛教艺术的造型形象,向全世界展示:敦煌石窟艺术是出自于古老的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在大胆地吸取西城佛教艺术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逐渐地把佛道儒三教熔于一炉,从而形成的自成体系的中国化石窟艺术。虽然一些帝国主义学者故意强调敦煌所受的“西方的影响”,然而,敦煌佛教艺术实质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外来宗教刺激出现的新形态,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一直接受着古老的“汉晋传统”这一强固势力的影响。不廓清这一历史事实,就无法准确地说明敦煌艺术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也就无法阐明它在民族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无法从艺术上去衡量量它的巨大成就。本文试图就此作一肤浅的探索。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