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略论草原玉文化的发展与内涵
作者: 暂无 来源: 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草原文化   自然崇拜   玉文化   图腾崇拜   巫崇拜  
描述: 北方游牧民族对玉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草原地区中的辽河流域被认为是中华玉文化的发祥地。草原游牧民族使用玉的历史至少有8000年。草原玉文化的内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崇拜使玉可通灵,用于祭祀天地鬼神;巫崇拜使玉成为吉祥、平安的象征;图腾崇拜使玉成为勇敢、自由、力量的象征;中原儒文化的影响,使玉成为美德、才华、信义的象征。
试析蒙元时期儒学的影响
作者: 杨威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草原文化   蒙元时期   主体意识   伦理精神   儒学  
描述: 在中国历史上,蒙元时期(1206-1368)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它是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这一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文化——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在碰撞中,代表中原农耕文化之一的儒家思想,逐渐的被蒙古族统治者所认识和接受。蒙古族统一中原以后,在忽必烈以及元仁宗的大力倡导下,儒学及其儒家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仁宗时期,科举取士制度的恢复;蒙古族群体内部的儒士阶层的出现;士人群体意识的凝聚等。儒家文化能够被蒙古族所接受和认可,同儒家文化自身的特点密不可分,即儒学的主体意识、
忽必烈治国的儒学思想和对草原文化的影响
作者: 徐进昌   来源: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草原文化   忽必烈   中华文明   入主中原   儒学治国  
描述: 元世祖忽必烈为代表的新兴蒙古族贵族,以儒学治国,成就了一代伟业。游牧文明特色的草原文化,随着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融入农耕文明的中原文化,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有了长足的发展。
契丹民族与孔夫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   中华民族共同体   草原文化   契丹   民族融合   儒学  
描述: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契丹民族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契丹民族尊孔子为大圣,接受儒家思想,兴儒办学,兴礼立制,以德治国,纲常名教,提高了契丹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了契丹帝国的振兴,促进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进程。契丹民族倡导儒风不及金元,仍保留着尚武习俗,他们吸收儒文化有劳古朴 重实用的特点。他们在北方草原地区首开儒风,则加速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为我国北方民族的大融会,元朝统一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牛王会 存留在陕北民间的水陆法会
作者: 暂无 来源: 旅游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华严寺   草原文化   陕西省   横山县   过渡地带   中原文明   陕北文化   重要组成部分   菩萨  
描述: "春牛走到哪里哪里就好,牛王会打到谁家谁家就旺,牛王菩萨保佑十里八乡一年四季都平安,春耕播种能风调雨顺"。这是春节期间在陕北横山马坊一带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庙会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经千百年的庙会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独具黄土特色的陕北庙会文化。陕北地处西北内陆地区,这里曾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汇地,是草原文化向中原文明的过渡地带。或许是基于此的缘故,陕北庙宇的组成形式在西北地区极具代表性,基本上是佛、道、儒不分家。隶属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党岔乡管辖的马坊村,坐落在无定河畔。在陕北以农耕为主的农村有两个神灵尤为重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