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从佛教看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丝绸之路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来文化   佛教   传统文化  
描述: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面进行了调和,最后儒、释、道三教合一。佛教中国化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古代哲学和文学方面。朱熹的可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有若干内容采自佛教禅宗、华严宗的思辨。佛教传入中国,部分佛典本身就成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敦煌遗书中变文的有些内容就取材于佛经故事;佛教与诗也具有很深的渊源。
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神道教
作者: 暂无 来源: 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来文化   文化融合   本土文化   神道教  
描述: 神道教是日本特有的民族宗教,神道教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一个原始神道、神佛融合、神儒融合、复古神道、国家神道、神社神道的过程。神道教既是日本人原始朴实正直理念的体现,又是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撞、消化、融合、反叛、再融合演变的体现
从“入静”到“主敬”的转变看中国哲学对佛学的吸收与整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杂志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融   外来文化   佛学   本土文化  
描述: 中国本土学术文化是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融会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的佛为儒用就是一个显著例证。本文考察了静与敬这对范畴的历史含义及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变化 ,认为由入静到主敬 ,不仅仅是概念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大学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来文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国家文化软实力   民族文化   国家主流文化  
描述: 资讯发达、价值多元的现时代,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能够被大学生接受、喜爱?放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来考察这门课的意义和方法,笔者认为需要把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国家主流文化和以儒释道为主体的民族文化以及以自由、民主为核心价值观的西方文化借助广阔的未来视野整合起来,才能面对全球化的种种挑战。
三湘目连文化(七)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海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来文化   儒家思想   佛教   三教合流   儒释道   郑之珍   目连戏  
描述: 十二目连戏中的儒家思想我们有时谈论目连戏,老是不经意地说它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始作俑者是郑之珍,因为他的《劝善记》第二折斋僧斋道中,就说是儒释道须知通混成,三教一家古未有。这当然也不是郑之珍的创造,三教
怎样让孩子亲近经典
作者: 暂无 来源: 科普童话(新课堂)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方文化   中华民族   外来文化   快餐文化   中华文明   宋明理学   孩子   传统文化  
描述: 恒久、普世的思想智慧,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宛如清新而流动的活水,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在被外来文化、快餐文化、商业文化充斥的今天,对学生进行经典文化的“培根”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现代包装设计中文化传承与应用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工作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来文化   民族文化个性   文化传承   当代文化   现代包装设计   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应用  
描述: 一、我国现代包装设计中民族文化个性1、哲学思想儒、释、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中国现当代文化则由传统儒、释、道文化和外来文化相融合而产生发展的。正如张文勋所说:“儒、道、佛三家学说的相互渗透
“道教之真精神”的现代思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道教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真精神   儒释道三教   外来文化   陈寅恪   文化交流   道教   相互融合   基本态度   演变历程   始终坚持  
描述: "始终坚持以对话与沟通化解冲突",是道教面对外来文化的一种基本态度。对于道教的这个特点,史家陈寅恪先生将其总结为"道教之真精神"。源远流长的儒释道三教,是数千年来全体中国人乃至整个东亚世界汲取智慧
从佛教语汇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来文化   语言   佛教文化   中国文化史   传入中国   两汉时期   佛教典籍   本土文化   文化系统   我国古代  
描述: 佛教在公元一世纪的两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化史上,佛教是第一次大规模移植的外来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其整体性与个别性,因此,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接触之后,必然会经历冲突与调和
从《道德为立国之本议》看汤用彤的为学旨归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来文化   立国之本   中国文化   汤用彤   学术研究   中国化   主体性人格   学衡派   主体性道德人格   传统文化  
描述: 汤用彤清华求学期间(1911~1918),中国正处酝酿剧变的时期,政坛动荡,文化断裂。他在清华虽终日受西化教育,然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最显著的是其道德立国论。1913年,年甫弱冠的汤用彤发表于《益智》杂志的《道德为立国之本议》是现知他最早的论文,虽仅千余字,但在其思想发展中却具有创作始基的关键作用,是揭示他早年心路历程和学衡派思想形成的珍贵历史文献。该文体现了汤用彤对儒典和史籍的熟读精思,表现了他青年时代以至终生的道德关怀。文章以为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确立是立身行事乃至治国的根本所在,认为家国盛衰皆以道德水准高低为枢机,并试图通过道德人格来改良世道人心,以挽救国家危机。由此可见,汤用彤早年已在关注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