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简述汉文佛典对梵文语法介绍及其对中国古代语法学发展的影响(上)──从“语法”的出处讲起
作者: 暂无 来源: 古汉语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梵语   中国古代语法学   《大乘义章》   名词变格   句法   华严经   汉文佛典   鸠摩罗什   梵文语法   《大正藏》  
描述: O、引言郑奠《汉语词汇史随笔》①指出,“语法”一词始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孔颖达“疏”,义为“文理、文脉、语势、语脉”②,笔者撰文说明此处孔氏所用“语法”,义为“语辞用法”③。据汉文佛典,郑文、拙文说法均不准确。汉文佛典统名为大藏经,据吕《新编汉文...
文化整合与文化交融:儒佛人生观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融   佛教人生观   中国佛教   文化整合   大乘佛教   理想人格   《大正藏》   社会理想   人生理想   印度佛教  
描述: 中土接纳佛教的过程是一种文化选择的过程,在佛教传入中土以前,印度佛教已经成熟。在佛法东传中,中土主要接受了大乘佛教,“自利利他、自觉觉人”的大乘精神一直规约着中国佛教的人生理想、社会理想,并与中土儒门士风相互映衬。所谓儒门士风,指儒家学派自先秦始创,并在以后的发展中所表现
“讙”为“諠”、“喧”之异体、“娆”为“嬲”之异体说:兼论《大字典》《大词典》“讙”、“娆”等字的注音
作者: 暂无 来源: 古汉语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说新语   说文   同义词   注音   异体   词典   字典   《大正藏》  
描述: 一、古籍中有讙字,《荀子·儒效》:此君子义信乎人矣,通于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杨倞注:讙,喧也。言声齐应之也。《说文·言部》:讙,哗也。从言,雚声。本义是众人齐
唐代佛教在中原的传播与发展(上)
作者: 暂无 来源: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佛教史   传播与发展   唯识论   文化史   《玄奘传》   大唐三藏圣教序   唐代佛教   《大正藏》   西行求法   唐朝皇帝  
描述: 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对儒、释、道三教都曾给予重视。但是,儒教那一套严格的纲常伦理容易使人感到拘束,道教那一套长生不老之术容易被人戳穿,而佛教的因果轮回,出世解脱之说,既有令人毛骨惊然的阴森地狱,又有金碧辉煌的极乐世界.虽不能马上兑现,却能教人在恐怖之余,产生对彼岸的朦胧憧憬,从而积德行善,赶修正果.所以,也就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和麻醉作用.“阳间”的统治者也正是看中了佛教这一点.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期.这时期的思想、文学、艺术、教学都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佛教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鼎盛阶段.唐代佛教的发展,与唐代最高统治者的佞信利用是分不开的.高祖、太宗都是马上皇帝,靠刀兵以取天下,因此,更懂得“俗既病矣,人既愁矣,不有释氏使安其分,勇者将奋而思斗,知者将静而思谋,则阡陌之人皆纷纷而群起矣.”
简论中国佛教的特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世界宗教文化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中国佛教   融摄性   佛教发展   宗法制度   异质因素   《大正藏》   印度佛教  
描述: 世界现存的三大佛教派别在我国均有流传,成为中国佛教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完全是在我国成长起来,并传播到其他各国的,所以不少人把中国称为佛教的第二故乡。两千年前传入的异邦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矛盾、相互吸引、相互冲突、相互融摄。其深入协调的结果,既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也极大地改变了自己的形态。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外来的印度佛教,逐步演变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契合的中国佛教,并与儒、道两教一起,成为支撑着中国传统文化之鼎的三根主要支柱。
古代中原佛教概要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今古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佛教史   两晋南北朝   中国传统文化   白马寺   天台宗   三阶教   《洛阳伽蓝记》   思想文化   《大正藏》   中原文化  
描述: 今之河南,古为豫州,因其地望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州;又因其在形胜上多为修坦广袤的河流冲积平原,故别号中原。古代中原,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意义的缩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从这里开始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的,撇开中原文化而论中国传统文化,恐怕连话也说不周全。平心而论,中国传统文化根在河洛,应是不争之辞。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言必称儒、佛、道,此三者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要载体,儒、道姑且不论,即以佛教而言,这株移植于异域的菩提树,也是最先在中原生根、开花,尔后逐步藤罗蔓延,滋长成参天文化大树的。为寻根追宗,祭先启后,以复古求维新,兹特对古代中原佛教按其演化轨迹作一概要考察。一、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之入汉地,这是佛教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意义深远。但对传入之具体时间,却众说纷纭,综合多种考证,称其在两汉之际盖无疑义。自此迄东汉末年200余载,是佛教在华初传阶段。东汉为儒家经学盛行时代,古文经学虽是主脉,但西汉以来广为流布的方术迷信仍在朝野上下运行,正史载:“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屈焉。后王莽矫用符命,及光武尤信谶言,士之赴趣时...
论僧佑在六朝佛教史上的地位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律学   佛教史   夷夏   《弘明集》   《出三藏记集》   戒律   中国佛教   孙绰   《大正藏》   译经  
描述: 六朝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首先,佛经翻译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到公元五世纪的六朝前期,译出佛经多达七百零二部,一千四百九十三卷。一代大师释道安首倡“五失本”,“三不易”的译经原则,为他的弟子和许多译经大师所恪守。随后,南有佛陀跋陀罗,北有鸠摩罗什,将中国译经事业推向新的高潮。其次,佛教义学也蓬勃发展,般若性空之学肇其始,涅槃佛性之说继其后,还有儒,道、释三教的本末异同之争,夷夏、白黑之论,神灭与不灭、沙门礼敬王者与否之讼,造成了继春秋战国时代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百家争鸣的盛况。 能够在六朝时代把译经和义学这两方面成就加以总结、纪录,起了继往开
《儒藏》开始筹备编纂
作者: 戚海燕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筹备   《道藏》   编纂   孔子思想   优先研究   儒藏   孔子研究   《大正藏》   继承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  
描述: 《儒藏》开始筹备编纂
关于编纂《儒藏》的意义和几点意见
作者: 汤一介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几点意见   《道藏》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儒家典籍   轴心时代   《大正藏》   编纂体例   中华文化   儒家经典  
描述: 关于编纂《儒藏》的意义和几点意见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