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先秦时期儒、道社会理想异同
作者: 暂无 来源: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想社会   道家   社会理想   儒家  
描述: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针对现实社会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社会理想 ,两者虽然存在某些区别 ,但也存在很多相同或相通之处 ,正是这些相同或相通之处促进了儒、道两家相互吸收、相互提高、共同发展。
伦理学视域下孔子与柏拉图社会理想比较研究
作者: 王黎明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大同社会   柏拉图   孔子   社会理想   理想国  
描述: 中国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就是东西方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理想的冲突和认同问题,因此,社会理想问题近年来逐渐成为哲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作为文化对比,我们对比轴心时代孔子与柏拉图两位先哲的社会理想理论,从伦理学的视角对比东西方社会理想的异同,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依然有很多启示。 社会理想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人类对社会未来的超前认识和观念建构。它不仅是认识的结果,还是价值建构和评价尺度,更是一个实践范畴。社会理想是
简析儒释道的理想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格理想   出世   儒释道   理想观   入世   社会理想  
描述: 儒释道三家各有其不同的理想追求:儒家追求的是现实现世的功名,以整体的利益作为价值目标,道教追求的是生命的不死,以自我的生存作为价值目标,佛教则追求生命的超越,以彻底的觉悟为目标。三家的价值观念,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价值目标的三维坐标,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内圣与外王
作者: 暂无 来源: 三联竞争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格理想   庄子   “内圣外王”   王之道   社会理想   儒家  
描述: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在<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虽语出于庄子,后世儒家却皆以此称述自己,把儒家追求的人格理想与社会理想,叫做内圣外王之道.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合”   心态   “和合”   文化战略   文化解读   儒释道   和合文化   社会理想  
描述: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桃花源”是“大同”社会吗?——《桃花源记》所寓社会理想辨疑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道家   儒家思想   哪家   陶渊明   辨疑   泛泛而论   社会形态   社会理想   大同  
描述: 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美妙的理想社会"桃花源",亦即"世外桃源",含蓄地寄寓了作者心中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社会给人以极美极深的印象,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无限憧憬。那么,这个理想社会究竟是何种社会形态?有何社会特征?在中国古代儒、道两个主流思想派别中,它符合哪家主张?就笔者所见,一般涉陶选本皆泛泛而论,未作细究;只有个别选本的论述较为具体,认为其具有儒家"大同"社会的特征,是"大同"
“不学礼,无以立”——漫谈《礼记》
作者: 暂无 来源: 前线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理想   代名词   《礼记》   “六经”   孔子   社会理想   “六艺”   儒家  
描述: 儒家有“六经”,孔门有“六艺”,其重合者为礼与乐两项。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于儒者而言,礼乐不只是一种技艺或文献,它甚至常常被视为儒家社会理想和文化理想的代名词。礼乐文化流传至今,最重要的文献,即为《礼记》。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自此以后经学成为官学,相传西汉经学家戴德与戴圣叔侄搜集先秦至西汉早期的相关文献,各自为五经中的《礼》编了辅助
文化整合与文化交融:儒佛人生观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融   佛教人生观   中国佛教   文化整合   大乘佛教   理想人格   《大正藏》   社会理想   人生理想   印度佛教  
描述: 中土接纳佛教的过程是一种文化选择的过程,在佛教传入中土以前,印度佛教已经成熟。在佛法东传中,中土主要接受了大乘佛教,“自利利他、自觉觉人”的大乘精神一直规约着中国佛教的人生理想、社会理想,并与中土儒门士风相互映衬。所谓儒门士风,指儒家学派自先秦始创,并在以后的发展中所表现
儒、道、佛理想人格的融合及其对国人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格体系   理想人格范型   道家   儒家理想人格   现实人格   仁义道德   理想人格   国民人格   社会理想   心理结构  
描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是中华民族最典型的人格特征,以它为主的理想人格成为几千年来各阶层中国人生活的楷模.但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本是各据其理,自成体系的,儒崇尚“仁”、“礼”,实行的是内圣外王的大同理想;道家则崇尚自然,宣扬虚净无为,超脱俗世;而佛家则更进一步,要求人们温灭人性,随缘而安,与世无争.其中,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又一直是占着文化的主导地位,它所设计的煌煌盛美的理想人格——圣人,理应成为国人人格的主要楷模.事实并非如此,这三家理想人格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变更,相互吸收融合,最终走到一起,形成了融三者为一,吸取各家之长的一种人格.这一理想人格深深地影响着几千年来国民人格的发展,形成一种进则儒、退则道、隐则佛,得意时建功立业,失意时亦能自善其身的一种进退从容,宠辱不惊的人格范型.这一典型人格的形成显然是三者融合所致.我们无法从儒、道、佛任何单独一家的思想中找到这样的见证.
论贾宝玉的反儒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吉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艺术性   思想性   古典小说   卫道者   贾宝玉   《红楼梦》   社会理想   曹雪芹   反儒  
描述: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一部思想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巨著。曹雪芹在贾宝玉身上是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的。他让自己的主人公打起反对儒家思想的旗帜,并通过他和封建卫道者的斗争的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封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