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从古典小品文看“儒道互补”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品文   文学品格   儒道互补   心理结构  
描述: 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贯穿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基本线索。儒、道两家尽管理论侧重点和进路有所不同,但终极目标是相通的,由此形成了彼此之间互为补充的独特文化形态。就小品文而言,无论是创作主体的心理结构抑或作品的文学品格,都明显受到此种文化形态的深刻影响。
终南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民论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终南文化   儒释道   和合文化   心理结构  
描述: 终南山地带作为十三朝古都京畿,为儒释道文化的互补和合提供了天然环境。从西周建都于终南山北麓,至秦汉、隋唐时期,是终南文化融汇儒、佛、道等各家学说,充分发展、并确立自己作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地位的重要时期。终南儒释道之互补和合,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终南山优越的地理位置、朝廷的政策基础、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民间的生产方式和民众的处世方式等方面,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兼容并蓄。
论《水浒传》人物:宋江之形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管理学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浒传   侠文化   儒文化   理性血性   心理结构  
描述: 《水浒传》复杂而矛盾的接受史源自于该书丰富的文化内涵,大体而言,儒文化和侠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主干.基于理性精神的儒家文化和基于感性冲动的侠客文化,既矛盾又统一地存在于宋江等主要人物身上,使个体的心理结构呈现为一种血性与理性相互交织的秩序.这是《水浒传》中儒、侠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
血性与理性交织的秩序——论《水浒传》的儒、侠文化形态
作者: 暂无 来源: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浒传   血性   侠文化   儒文化   理性   心理结构  
描述: 《水浒传》复杂而矛盾的接受史源自于该书丰富的文化内涵,大体而言.儒文化和侠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主干。基于理性精神的儒家文化和基于感性冲动的侠客文化,既矛盾又统一地存在于宋江等主要人物身上,使个体的心理结构呈现为一种血性与理性相互交织的秩序。这是《水浒传》中儒、侠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
浅论中国文化本体对戏剧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观周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戏剧   工作者   大系统   人本主义   本体论   心理结构  
描述: 关于中国文化本体及其核心问题,近来思想理论界提出了种种说法。有人主张儒、道互补的道德本体论;有人认为是一个以人本主义的出发点,将天人、身心、情理、四教等矛盾对立体统一起来的大系统;也有人提出除了儒、道而外,法家及佛教思想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血性与理性交织的秩序
作者: 暂无 来源: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浒传   血性   侠文化   儒文化   理性   心理结构  
描述: 《水浒传》复杂而矛盾的接受史源自于该书丰富的文化内涵,大体而言,儒文化和侠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主干。基于理性精神的儒家文化和基于感性冲动的侠客文化,既矛盾又统一地存在于宋江等主要人物身上,使个体的心理结构呈现为一种血性与理性相互交织的秩序。这是《水浒传》中儒、侠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
明清大理僧人类型及其心态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史   惟旧型   超脱型   儒释参半型   僧人类型   心理结构  
描述: 本文通过对诸多僧人人格群像的分析,认为明清大理僧人的类型和心态是多种多样的。政治土的“惟旧”与“超脱”,经济生活中的“有业”与“无业”,文化界定上的“儒释参半”,都共同给明清大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性格以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作者: 暂无 来源: 科学咨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生   语文教学   象形文字   分词连写   培养   文化背景   语言文字   心理结构  
描述: 一、对"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的理解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没有分词连写,少有性、数、格的区别,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心受母语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儒、道、佛理想人格的融合及其对国人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格体系   理想人格范型   道家   儒家理想人格   现实人格   仁义道德   理想人格   国民人格   社会理想   心理结构  
描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是中华民族最典型的人格特征,以它为主的理想人格成为几千年来各阶层中国人生活的楷模.但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本是各据其理,自成体系的,儒崇尚“仁”、“礼”,实行的是内圣外王的大同理想;道家则崇尚自然,宣扬虚净无为,超脱俗世;而佛家则更进一步,要求人们温灭人性,随缘而安,与世无争.其中,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又一直是占着文化的主导地位,它所设计的煌煌盛美的理想人格——圣人,理应成为国人人格的主要楷模.事实并非如此,这三家理想人格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变更,相互吸收融合,最终走到一起,形成了融三者为一,吸取各家之长的一种人格.这一理想人格深深地影响着几千年来国民人格的发展,形成一种进则儒、退则道、隐则佛,得意时建功立业,失意时亦能自善其身的一种进退从容,宠辱不惊的人格范型.这一典型人格的形成显然是三者融合所致.我们无法从儒、道、佛任何单独一家的思想中找到这样的见证.
唐代的儒、佛、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夏文化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本土文化   《周易》   道教理论   《道德经》   《五经正义》   儒学   唐玄宗   佛教宗派   宗教哲学   心理结构  
描述: 唐代的儒、佛、道李颖科一、唐代社会与儒、佛、道并立唐代是继汉代之后又一个开放、豪迈的历史时代,特别是初、盛唐更是中国古代从未有过的一个风流、浪漫与自信的时代。仅就唐代历史而言,尽管也有经济衰微、民生凋弊、社会矛盾激化的危机时刻,但就中国历史长河来看,...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