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原典儒学人性论:“自然一使然”架构——以告子、孟子与荀子之辩为考察中心
作者: 刘悦笛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动物本性   消极情性   原典儒学   “自然一使然”架构   道德情性   人性论  
描述: 中国原典儒学的人性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一使然”架构,本文以告子、孟子与荀子之辩为考察中心,来确定这种人性的基本架构。整体观之,告子持纯生物学立场,荀子更倾向于后天培育,而孟子尽管将仁义都视为内在的,但却试图在先天与后天之间搭建桥梁;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恰恰介于告子与荀子之间。这种人性的基本架构是在先天与后天、本能与培育、自然与使然的张力之间来确定的,这恰恰是中国早期思想特别是原典儒学带来的当代启示,既承认人性的自然根据,又接受人性的后天濡化,就是在今天看来也具有重要的“全球性”价值。
原典儒学人性论:“自然—使然”架构——以告子、孟子与荀子之辩为考察中心
作者: 刘悦笛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动物本性   消极情性   原典儒学   道德情性   “自然—使然”架构   人性论  
描述: 中国原典儒学的人性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使然”架构,本文以告子、孟子与荀子之辩为考察中心,来确定这种人性的基本架构。整体观之,告子持纯生物学立场,荀子更倾向于后天培育,而孟子尽管将仁义都视为内在的,但却试图在先天与后天之间搭建桥梁;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恰恰介于告子与荀子之间。这种人性的基本架构是在先天与后天、本能与培育、自然与使然的张力之间来确定的,这恰恰是中国早期思想特别是原典儒学带来的当代启示,既承认人性的自然根据,又接受人性的后天濡化,就是在今天看来也具有重要的“全球性”价值。
儒学真谛与当代中国实践的思想文化需求
作者: 陆剑杰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基本道德   思想文化需求   儒学  
描述: 儒家文化的传承是以正确理解原初儒家的学说真谛为前提的。儒学是以"贵仁"的价值观、"隆礼"的治理学说、"修身"的道德理论为内涵的"内圣外王"之学。儒学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因为适应社会稳定时期德治和教化的需要而绵延久长。儒学的根本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组合中的伦理主导。其局限性在于凸显价值维度而缺乏科学维度;强调"德性之知"而未详"事实之知";树立"德治"传统而对"法治"重要性估计的不足。儒学的当代价值,要看它能否满足和在哪些方面满足中国实践的需求。儒学的复兴势头证明它正在被需求: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
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人学”本质:《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述评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道   教化   人学   三教关系  
描述: 三教关系折射出中国学术发展史的许多重大关联。《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一书抓住儒佛道三教的"人学"核心,从三教的人学教化理论、三教关系的人学融合理论、三教的完人理想、三教人学的当代意义等方面,对三教关系历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人学"纲领统一下三教关系史上许多疑难问题得到了恰当、合理的解释。
论中国佛教的曲折发展及其现代意义——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曲折发展   中国佛教   现代意义   儒佛道三教  
描述: 本文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探讨了中国佛教的曲折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作用.认为外来的佛教在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千百年来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传入所进行的成功交融,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在与儒、道为代表的中国固有文化的相交互融中,中国佛教形成了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中国佛教仍然可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佛教的人生哲学可以给人以思想启迪,佛教的文学艺术可以给人以精神享受,中国佛教的圆融和谐精神对于当代的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汉武帝的政治和尊儒的限度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权归中央   尊儒   帝王威势   权归一人   立威   立功  
描述: 汉武帝的政治以重建帝王威势为最高目标。尊儒确实存在,但是武帝尊儒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既体现为儒学没有获得“独尊”的地位,也表现为儒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运用,儒生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活动。儒学及其研习者不能超越武帝重建帝王威势这个界限,也即尊儒不能与权归中央、权归一人、立威及立功冲突。
北宋时期的儒、道学术会通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会通   北宋   儒家  
描述: 北宋时期儒、道学术会通论盛行一时,它肯定儒、道二家存在着学术上的渊源关系,继承并超越了魏晋玄学道体儒用的会通模式,认识到儒、道二家各有其体、用,在本体论上会通儒家的道德与道家的自然,在政治思想上会通儒家的礼乐刑政与道家的清净无为。北宋时期的儒、道学术会通论促进了学术的发展,但其自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根本性缺陷。
唐代“贞观之治”的儒治问题新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贞观之治   儒释道三教   《五经正义》   义疏  
描述: 理论界都认为,唐代包括“贞观之治”在思想上是儒、释、道鼎立,儒治不醇,儒经主要是扩大的《九经》系统,训解只是拘泥章句,本文认为欠妥。实际上,唐代尤其是“贞观之治”在治国的政治思想上主要是儒家,儒、释、道鼎立主要是信仰领域,而且是信仰自由的表现,儒经主要是扩大的《五经》系统,训解除坚持严肃的“章句之学”外,还创造了一种新方法———“义疏”。
和平学视域中的中国传统和平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和平思想   道家   中国传统文化   墨家   和平学   儒家  
描述: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和平思想。中国传统和平思想主要体现在儒、道、墨三家学说之中。儒家讲王道仁政,注重人伦秩序;道家讲无为不争,主张用道安治天下;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倡导非攻备御。中国传统和平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整体平衡与和谐,有明显的道德主义倾向。和平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一直延续至今,为我们今天发展和平学,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
儒释兼综与小修诗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典文学   学术思想   袁小修  
描述: 袁小修是“公安三袁”之一,现存《珂雪斋集》中体现出的多为纠公安派之偏的理论。他兼济了革新和师古的文学观念,这与其学术思想方面儒释互补的融通精神不无关系。他以“中行”比况蕴藉的美学风格,论佛时宗经法祖与论文时“得唐人之神”是意脉互通的。与中郎有所不同,小修的理学思想中具有一些朱学的痕迹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