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西儒耳目资》没有儿化音的记录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原音韵   西儒   汉字   汉语音系   声母   “中原”   罗马字母   声韵配合   韵母   儿化音节  
描述: 《西儒耳目资》没有儿化音的记录麦耘《西儒耳自资》是明代旅华西人金尼阁(NieolasTriganlt)所著记录当时汉语语音的著作,刊于天启六年(1626),是研究明代汉语的重要资料。李思敬先生在《汉语“儿”音史研究》(商务印书馆1986)ξ4.5.“...
《西儒耳目资》非山西方言辨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研究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耶稣会士   山西方言   西儒   近代汉语   《洪武正韵》   入声调   传教士   官话音   《利玛窦中国札记》   语言地图  
描述: 《西儒耳目资》非山西方言辨析[韩国]金薰镐一明代西洋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和金尼阁(NicolasTrigault,1577─1628)用罗马字母为汉字注音,创立注音规则,形成了一个罗马字汉语拼音方案,这可算是历史...
《西儒耳目资》非山西方言辨析 [韩国]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研究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西儒耳目资》非山西方言辨析 [韩国]
《晋方言语音史研究》序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稿   语音史   汉语方言研究   晋语   《晋方言语法研究》    
描述: 2000年全生出版《晋方言语法研究》我曾写有一小序,如今,全生新著《晋方言语音史研究》书稿已置于案头,我开始写这篇小序。此刻的心情颇好。原因是书稿带给的感觉:作者的勤奋、开拓、进步及由此折射出的晋语研究乃至当代汉语方言研究园地的蓬勃生气。鲁国尧先生曾说过:“方言史是方言学和音韵学两个姐妹学科的交叉部分,结合部分,遗憾的是,它正是一个薄弱环节。”他在为自己的学生林亦博士的《百年来的东南方音史研究》一书写的序言里头,借用鲁迅先生的话——“林间的响箭”,称赞林书是射向这个薄弱环节的“第一支响箭”,并且期待第二支响箭的射出。全生的这本《晋方言语音史研究》的出版可以说就是射向这个薄弱环节的“第二支响箭”。作“史”的研究,当代资料及历史文献的把握可以说是成败的关键。《晋方言语音史研究》是全生的博士论文,数年寒窗,磨得一剑。立论的基础——无论是资料的准备还是撰写依循的原则均很到位。资料丰富,古今中外都有。历史资料,像志书、山西文人诗词用韵杂记、地方戏曲、西夏/汉两种文字注音资料几乎穷尽,前人、今人,国人、洋人之说,也均有所评述。例如,对《西儒耳目资》的代表方言的评述,对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记录晋方音的评述均颇有见地。...
记表现山西方音的《西儒耳目资》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研究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语语音   中原音韵   山西方言   西儒   声韵拼合   入声韵   组声母   方音   韵母   金氏  
描述: 《西儒耳目资》是明代来华传教的法国人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所写的一部分析汉语语音的书,于公元一六二六年在西安刊行。金氏此书所记述的,主要是当时的山西方音(编纂时得到山西绛县人韩云的帮助)。此书用罗马字母标音,对于我们了解当时山西语音的实际音值,有很大的作用。《西儒耳目资》的内容相当丰富,它包含对许多汉语语音问题的分析。其中的《音韵经纬总局》是一个汉语声韵拼合表,而《音韵经纬全局》则是一个声、韵、调拼合
敦煌变文中-m尾字演变一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语语音   一个音节   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   元明时期   开音节   双音节化   中古汉语   《中原音韵》   敦煌变文   入声消失  
描述: 敦煌变文中-m尾字演变一例王新华-m尾字韵尾消失的途径之一是变为舌尖音,而与-n尾合流,这一变化发生于元明时期。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唇音声母的-m尾字已与-n尾合流,至明末金尼阁《西儒耳目资》中,全部-m尾字合入-n尾已经完成。-m尾消失的另一方式...
汉语音韵学史文献上的儿化音记录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研究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世纪   语音现象   记录   儿化韵   音韵学史   声母   汉语音韵学   进步意义   儿化现象   儿化音节  
描述: 本文考证:最晚在十七世纪,汉语北方话中的儿化音已经为某些音韵学者所注意,并且写进了他们的著作。成书于清康熙十三年的《拙庵韵悟》不但把“儿音”纳入韵母系统,而且明确地记下了当时的儿化音节。明天启六年问世的《西儒耳目资》也反映了这种语音现象。中国传统的音韵学对口语语音现象一般不太重视,上述两部著作记录了当时口语中的儿化音,不但给儿音史的研究提供了早期的材料,同时在音韵学史上也有其进步意义。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