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以儒为本的苏轼经济伦理思想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以儒为本的苏轼经济伦理思想探析
谈中国传统人物画里的儒释道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文化   中国传统人物画   儒家文化   佛家文化  
描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核心的儒释道精神,与中国传统人物画美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规范着中国人的伦理道德,释家“禅悟境界”与道家“道法自然”的美学理念则使人们进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儒释道三家文化融汇互浸中,以多种方式孕育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形式与审关意趣,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传统人物画家的艺术创作和审美实践。
论清代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之异同
作者: 暂无 来源: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异同   清代   自贡盐商   扬州盐商  
描述: 清代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作为东西部两大互相竞争的盐业生产经营群体主要存在着三大不同:一是两者社会身份不同:扬州盐商是地道商人,自贡盐商还兼具盐企家;二是政策运作目的不同:扬州盐商希望保持现有政策,自贡盐商企图突破现有政策;三是盐商组织目的不同:扬州盐商旨在运作外部政策,自贡盐商旨在维护内部平衡。此外,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同为盐商还存在着四大相似性:一是无论兴盛还是衰败,都受国家盐政影响;二是通过捐纳进入统治阶层,走“富而优则仕”之路;三是以末致富用本守之,为共同的经营理念;四是两者都具有崇儒情结,步“学而优则仕”之路。
黔北傩戏神谱的特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黔北   和合   傩戏   神谱  
描述: 黔北傩戏是极有研究价值的“农民戏剧”。其神谱的和合性集中表现在以巫术为底色,以道教为主体,结合儒佛思想及其表现形式,融合巴楚和多民族文化基调,形象地反映了黔北人质朴、务实、守成性格形成的文化渊源,同时又深刻地彰显了黔北人民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共同超越的历史意蕴,对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一定意义。
《西游记》与《所罗门王的宝藏》中西文化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宗教   思维   习俗   价值观  
描述: 《西游记》和《所罗门王的宝藏》都是讲述主人公历经磨难,最终取得"真经(宝藏)"的故事。文章深入分析了《西游记》和《所罗门王的宝藏》两部作品的主导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从群体价值观和个体价值观的差异、东西方人和人之间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东西方生活方式即风俗习惯的差异、佛道儒三教合流和基督教文化的差异入手,进行对比研究,这对于吸收西方文明成果和为今后两部作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夜郎文化”之哲学思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维研究   文化自强   文化认同   夜郎文化  
描述: 夜郎文化是黔中文化之主体,也是中华文化之组成部分。伴随着夜郎文化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仅停留于表面之显性文化研究已经无法适应现实,应对夜郎文化的隐性文化即其精神实质做出探究,发掘其文化本质。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转化,而此转化需要夜郎文化的研究从单一视角到多维视角、从单独研究到合作研究、从相互争夺到协同开发。以客观、合理、科学的态度,以夜郎文化的本来面貌进行宣传、不虚构和篡改夜郎文化的历史,正确利用夜郎文化的价值为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
治学游艺 书学融通:莫友芝书法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莫友芝   书法   文人书家   碑帖   研究  
描述: 莫友芝,清代贵州籍学者、诗人、书法家,素以"西南硕儒"享誉士林。于书法则碑帖兼融,并以篆隶与碑帖鉴赏考证见长。书藉学名、诗声流播海内,当属典型的学者型文人书家。文章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就莫氏书法与其治学、碑帖金石研究考证、交游、书学思想与影响等作系列深入探讨和研究,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更多的构想。
同写宦游感 意象各有别——苏轼、柳永的《满江红》词对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出仕   归隐   儒道思想   柳永   感伤   苏轼  
描述: 柳永的《满江红·暮雨初收》和苏轼的《满江红·寄鄂洲朱使君寿昌》都是词人经历了仕途坎坷之后,对人生的思索。两首词都流露出对归隐的向往,然而,词中意象各异,表现出作者各不相同的出发点和感情色彩:柳永徘徊在对儒家出仕思想的叛逆和顺服的矛盾之中而无力摆脱,其词意象晦瞑暗淡,颇多感伤;儒与道的融合在苏轼饱经风霜的人生道路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而他随缘自适,旷达乐观,其词体现出佛陀拈花似的微笑。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