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浅议和合身心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与社会(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和合   身心  
描述: 社会的快速发展,给现代人的身一心带来巨大的压力。文章结合儒、道、释三家的身心和合观,劝诫现代人要修刁“和合”,学会“平常”。
黔北傩戏神谱的特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黔北   和合   傩戏   神谱  
描述: 黔北傩戏是极有研究价值的“农民戏剧”。其神谱的和合性集中表现在以巫术为底色,以道教为主体,结合儒佛思想及其表现形式,融合巴楚和多民族文化基调,形象地反映了黔北人质朴、务实、守成性格形成的文化渊源,同时又深刻地彰显了黔北人民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共同超越的历史意蕴,对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一定意义。
淡极始知花更艳:薛宝钗人物形象的“和合之美”
作者: 暂无 来源: 梧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儒内道   审美风格   薛宝钗   和合  
描述:和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世间万物以处理相互间矛盾的方式来昭示存在本体的基本途径与方略,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审美中所呈现出的美学追求。《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一个多面性的文学形象,正如她“自写
儒家中庸思想与我国传统法文化的和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索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法文化   和合   中庸思想   儒家  
描述: 手段。它为我国传统法文化中的无讼思想、礼法结合、刑罚用中、抑强扶弱、追求和谐的精神贯注了新的活力和方法论视阈,使传统法文化充满了浓厚的伦理色彩与和谐精神,在古代的立法、司法中形成了仁道与中道的和合,促进了儒家法思想与我国传统法文化的新发展。
宋代“三教合一”思潮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和合   三教合一   理学  
描述: 合一”思潮不仅完成了三教之间的理论整合,推动了理学的形成,而且造就了以“和合”为特征的深层民族心理结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生态”的意义谱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前沿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态”   和合   “生”   “态”   本体论  
描述: 本体论意义上的生态与家的意境紧密相连,它不仅指称整体、系统的关系,更暗示着一种生生的状态。生与仁、和是同位一体的,在儒家的伦理系统中,往往用仁心来诠释生生之德,从而使天道、物道、仁道、人道在生生之道中合而为一。态从华夏文明的思维特征上看,与中国传统的象思维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文化渊源上说,受儒、道、禅的浸润,态象涵摄、贯通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全体。生态的本体意义便可以从生与态的辩证关系中作出相对的言说。
东亚的三教和合与东亚社会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和合     东亚社会  
描述: 儒教、佛教、道教(或神道教)是东亚社会的三大基本宗教。在东亚社会的传播和演变进程中,这三大宗教既有冲突,又有融合。伴随着冲突—融合、融合—冲突的旋律,东亚三教最终走向和合和合构成了东亚三教的基本内容和发展主流。
浅论翻译的“道”与“术”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翻译   中和   定”三学   和合   “吸     定功  
描述: 在对中国古代、近现代各大翻译家的翻译理论进行概要的分析与探讨的基础上,可以借鉴他们的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与翻译息息相关的儒释道哲学"中和"、"吸、放、定"三学及"和合"的新概念。在翻译研究中融入中国的儒释道哲学有助于中国现代翻译理论大厦的拓展和改造。
孔孟为体,孙吴为用:兵家和合思想的形态、建构与内涵
作者: 暂无 来源: 滨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构   形态   和合   《孙子兵法》   内涵   兵家  
描述: 和合是包括兵家在内的中国古代不同学术派别的共同主张,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著作包含丰富的和合思想,并在形态、建构与内涵上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具体说,内儒外兵、儒兵合一是兵家和合
论张三丰和合三教的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当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释道三教   和合   三教合一   张三丰   释迦牟尼   明代社会   时代潮流  
描述: 张三丰是元明之际道教武当派的创立者,他在继承发展前代三教合一思想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修炼宗旨、修炼方法与价值观念等多个层面,融会和合儒释道三教。不同学派或宗教之间的互动与和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基础。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