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外儒内道:大学去行政化的策略
作者: 暂无 来源: 教育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学理想   外儒内道   社会责任   去行政化  
描述: 大学行政化的弊端虽然表现在当下的大学之中,但其根源却在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发端于社会政治与行政制度的现实土壤。大学去行政化的目的在于把异化为行政机构的大学回归为作为学术与文化机构的大学,而走外儒内道之路是大学去行政化的现实策略。就大学而言,外儒强调的是大学的社会责任与外在价值,内道反映的是大学的理想追求与内在价值。相对于外儒而言,内道要求的是大学的发展要合乎大学的逻辑,要有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超越。制定大学章程是实现儒道会通,内外融通的有效途径,可以使大学既入世又不失去大学的特质,既有治平之志与现实精神又不失超旷适足之学术襟怀,从而彰显在内部治理中以学术进步为核心理念的大学行政之道,实现儒道互补,并在现实形态上呈现出"内圣外王"的大学气象。
荣辱止于心:试论班婕好外儒内道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校园(学习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儒内道   思想   班婕好  
描述: 班婕好生活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西汉王朝,其家族——班氏,在当时地位显赫,文武兼备,德行辈出,可谓盛极一时。班婕好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所以涵养颇高。汉代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着班婕好,其言行举止无不彰显着儒家思想。然而,从她的生活态度及其作品中亦可以看到道家思想的痕迹。两种思想存在于班婕妤之身,其呈现形式为外儒内道。本文将通过对她的生活经历及其作品的分析,来研究她外儒内道的思想。
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儒内道   人生态度   儒学   道家学说  
描述: 儒学和道家学说在人生态度上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截然不同.儒家的基本特征是刚健进取、积极入世;而道家的基本特征则是遁世退隐、消极出世.两家的人生态度各有得失.在中国传统社会,两家并非完全隔绝,毫不相干,而是彼此交融,表里相辅.在实际的人生道路上,儒家居于中国文化的显层,道家则处于中国文化的深层,多数时候隐而不显,但却渗透到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外儒内道是中国古代士人中最常见的一种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在现代社会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略论中国传统哲学中“外儒内道”的人生智慧
作者: 暂无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儒内道   精神超越   逍遥   人生智慧  
描述: 中国人喜欢讲尽人事,听天命。人总是会遇到无可奈何的既定境遇,人应该做出较好的选择和努力,而不应该自暴自弃,无所追求。在真实的生活中,既定的不幸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可以有较好的选择或不可以、不应该有某种精神的追求和满足。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居于中国文化的显层,道家则处于深层,多数时候隐而不显,但却渗透到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外儒内道是中国古代士人中最常见的一种人生态度。这在现代社会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淡极始知花更艳:薛宝钗人物形象的“和合之美”
作者: 暂无 来源: 梧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儒内道   审美风格   薛宝钗   和合  
描述: “和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世间万物以处理相互间矛盾的方式来昭示存在本体的基本途径与方略,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审美中所呈现出的美学追求。《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一个多面性的文学形象,正如她“自写身份”的诗中所题,“淡极始知花更艳”,这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她性格中有情与无情的交融,以及处理自我欲望与社会秩序、伦理道德间关系所带来的多重性,这种浓淡之间迥异却相谐的“和合之美”,是薛宝钗这个形象所具有的独特美感,也是中国士人阶层外儒内道的人格形态的体现。故以红楼梦脂汇本为基准,探究评析薛宝钗身上的“和合之美”。
简朴之美、静极之动与神采之韵:探索汉代美学思想与视觉艺术表现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美术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代美学   外儒内道   汉代艺术  
描述: 汉代美学思想及其在艺术中的表现,影响了之后千年之久的中国文人美学思想。汉代社会所呈显的"外儒内道"的特质,发展出一种庄重、简朴、静定与优雅的艺术表现。本文从以自然为尚、以形写神、简约与朴质为尚、气韵生动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汉代的美学思想,以期将汉代美学与21世纪中国美学的重建相结合,使得中国传统美学在21世纪新美学中发扬光大。
外儒内道的传统哲学思想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启示
作者: 刘赞英   程悦   郑浩   来源: 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启示   外儒内道   传统哲学思想   现代大学制度  
描述: "外儒"强调的是大学的外在价值与社会责任,"内道"则反映大学的内在逻辑与学术本质。秉持"外儒内道"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建立我国大学治理的内外部结构是构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理想选择,从而让大学"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黄老治其心"。
再论儒、法、道合流
作者: 暂无 来源: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儒内道   制度化设计   儒法道合流   阳儒阴法   同源同质  
描述: 在中国历史上,尽管有秦朝法家的“霸道”、有汉朝儒术的“独尊”,但传统文化“一家独尊”的局面实质上并未真正形成,儒、法、道等思想或明或暗的合流已是不争的事实,“阳儒阴法”、“外儒内道”、“儒道互补”的文化总格局基调已是大部分学者的共识.但“儒家思想成首选、其余各家思想为补充”的原因却值得深思.本文正是基于对儒、法、道三家思想的再分析,认为三者的同源同质性是三者合流的基础,对小农社会的主动适应及其思想的制度化设计则是儒家显性化现象的根本原因.
大学管理中的文化冲突及调谐
作者: 暂无 来源: 当代教育科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儒内道   文化融合   文化冲突   大学管理   价值观  
描述: 现代大学内部高度分化、异质化的组织文化构成大学管理的重要文化背景,往往会引发大学管理中的文化冲突。这种文化冲突通常表现在大学行政管理主客体以及领导层与下属之间的科层主义文化与民主自治文化之间,以及学术文化内部不同学科亚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大学的管理者需要从努力建构人文主义的学术文化、选择和落实“外儒内遭”的行动策略、打造“和而不同”的大学组织文化格局等方面着手以促进大学文化的调谐。
释陶渊明:从陈寅恪到朱光潜:兼及朱光潜在民国时期的人格角色变奏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儒内道   陶渊明   儒大于道   朱光潜   学者议政  
描述: 《陶渊明》是朱光潜毕生著述中,仅有的一篇作家论。本文从陈寅恪与朱光潜"释陶渊明",是"外儒内道"还是"儒大于道"的不同路径楔入,尝试对陶诗作编年史阅读,即把陶的诗歌创作史,当作其心史来读。亦即,主张将陶的角色人格选择与其因袭语境的大错位,所激化的、持续一生的心灵震荡,读作是陶诗赖以发生的价值本源。而朱光潜所以在1945年刻意将陶说成是"儒大于道",客观上,是为其在1947-1948年间的"学者议政"即自我角色转换,提供了隐喻性预言。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