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朱熹的“援佛入儒”与严羽的“以禅喻诗”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严羽   朱熹   援佛入儒   以禅喻诗  
描述: 本文以南宋时期先后发生在武夷山地区的两种文化现象,即朱熹的援佛入儒与严羽的以禅喻诗为例,通过师承、地域、和佛学渊源等方面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前者对后者的影响。
朱光潜美学中的儒道关系新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艺术化   陶渊明  
描述: 美学家朱光潜就其内在气质而言仍然是以中国传统儒道精神为根基的,从1949年前的著述看,他的儒、道思想表现出有趣的交替出现的现象,但何时突出地表现为儒,何时又突出地表现为道,与他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联。总的来说,朱光潜是以儒家精神为主导的,儒家精神是朱光潜的核心思想,可以说朱光潜是外道儒的,这就基本厘清了长期以来学术界有关朱光潜是儒还是道的争论。
“复性”与“游艺”:论刘熙载的“内圣”境界与其“诗品”理想的融通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内圣境界   艺概   诗品   刘熙载  
描述: 刘熙载精通性理之学,为一代儒宗,著《持志塾言》《古桐书屋札记》,对“内圣”境界的探讨,贯穿于刘熙载的哲学、文艺、修身之中,故其谈艺之作将艺术与人生、“复性”与“游艺”打并一片,极具人文关怀。“文为心学”的理念是“内圣”境界与其“诗格”理想相融通的基础;内圣境界主要体现在使心性归复到“不滞于物”“与物同体”“万善俱足”的本来面目;“内圣”境界辐射下的“诗品”理想表现为既反对因“忧生”而起的“悲愁”,又认为完全超脱的“放旷”精神未合“中道”,而追求“超物我”“忧世道”“持志节”三种精神的相融相济。
徐复观对儒、道艺术精神关系的疏通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描述: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一书,须与他一系列著作对戡合观,方能见出其中返本开新的大判断。第一,将儒家“所成”归之于道德,而将道家“所成”归之于艺术,二水分流会通,共同流入现代学术,使中国文化纠葛纷纭的两个分支,顿时活转了强大的生命。第二,孔子艺术精神典型,站在人性论的立场上,是道德与艺术在终极意义上的合一;站在艺术的立场上,此精神是一种极高的理想。中国文艺史上,在此方向上,虽多有杂而不及者,然亦形成一种格局。只有在责任心与感发之心之间实现生命的转换,才可能趋于艺术的“纯粹”。第三,徐复观从人生修养工夫的一面显发庄子的“道”的生命状态特征,显发其艺术精神的意义,乃是对庄子“道”的本体意义的创发,不是简单的解消。而庄子虚静的精神与孔子感叹曾皙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在艺术精神上实现了打通。
金圣叹的美学思想与儒、佛、禅、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忠恕”   因缘生法   人物性格   艺术家   《西厢记》   金圣叹   艺术创作   儒家学说   “无”  
描述: 明清时代的思想家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思想内涵的赅博和繁杂,恰如大江东去,百川归焉,越到下游,越见壮阔,他们大多在容纳各种不同思想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为我所用的重建.在这方面金圣叹显得尤其突出,清人廖燕这样评论:“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
“儒”的本质与“新”的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   道德   心性之学   孔子   义理结构   思维方式   “新”   儒家  
描述: “儒”的本质与“新”的意义
释陶渊明:从陈寅恪到朱光潜:兼及朱光潜在民国时期的人格角色变奏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儒内道   陶渊明   儒大于道   朱光潜   学者议政  
描述: 《陶渊明》是朱光潜毕生著述中,仅有的一篇作家论。本文从陈寅恪与朱光潜"释陶渊明",是"外儒内道"还是"儒大于道"的不同路径楔入,尝试对陶诗作编年史阅读,即把陶的诗歌创作史,当作其心史来读。亦即,主张将陶的角色人格选择与其因袭语境的大错位,所激化的、持续一生的心灵震荡,读作是陶诗赖以发生的价值本源。而朱光潜所以在1945年刻意将陶说成是"儒大于道",客观上,是为其在1947-1948年间的"学者议政"即自我角色转换,提供了隐喻性预言。
论中国美学的悲剧意识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团圆   悲剧意识   忧患意识   伤春悲秋   悲喜交错  
描述: 中国美学的悲剧意识,体现了主体以己度物的诗意体验,包括对自然生离死别的感受等。中国古代诗文中的伤春悲秋之作,就是这种体验的表现。人生悲剧中的文人悲剧意识、英雄悲剧意识和女性悲剧意识有着自己的独特特征,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崇敬,给我们留下了强烈的悲愤、沉痛的哀思和无尽的思索。而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的悲剧,则由英雄气概逐步走向平民化、世俗化。这种悲剧意识一方面深受儒、道、释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也具有突破传统文化樊篱和束缚的潜质,体现了感人的悲悯情怀、深沉的忧患意识、宣泄怨愤的情感和悲喜交错等特征。中国戏曲中的悲剧往往以大团圆结局,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求善的文化心理的影响,具有强大的道德感染力,是主体欣赏心态得以平衡的需要,也顺应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要求。
论苏轼的“中国式独立品格”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品格   穿越现实   苏轼   资源   中国式独立  
描述: 苏轼在其政治生活、伦理生活以及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一种尊重现实又不限于现实的穿越现实的张力,既区别于西方以二元对立为前提的独立知识分子,也区别回避和游于现实矛盾之外的中国道家所倡导的生存观念,是一种未被20世纪中国理论界很好发掘的具有中国式独立品格的文化资源。苏轼以对世界的对等性理解、健康自然的生命力、化儒、道、释为材料的创造力来从容面对世界形成的独立人格,对建立中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现代主体形象,具有明显的启发意义。
叶燮论杜甫——《原诗》缺失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歌正变发展论   叶燮   杜甫   诗歌批评论   诗歌创作论  
描述: 近年来,叶燮的《原诗》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学者对书中的三个主要部分--诗歌正变发展论、诗歌创作论和诗歌批评论,都作过深入的研究,写出了不少极有价值的论文和专书.本论文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研究《原诗》.文章集中探讨《原诗》论述杜甫的部分,并尝试指出叶燮诗歌理论中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叶燮认为诗歌的发展是踵事增华,因此宋诗较唐诗优胜,可是杜甫这位叶燮心目中古今第一的诗人,却是唐人.叶燮提出"理"、"事"、"情"的客观系统来说明世间万事万物,可是当他拿这套系统来说明杜甫诗歌的优劣时,却把"情"的概念从客观事物的情状偷换成诗人主观世界里的感情.叶燮反对俗儒摘取片语只字来评论杜甫诗,可是他自己却犯了相同的"毛病".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