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老子思想中的“无”和“有”
作者: 暂无 来源: 金秋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精神   智慧   “有”   道家思想   老子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人   “无”  
描述: 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国度里,由老子开创的道家思想三分天下而得其一,与另外的儒和释两大思想力量共同滋养着我们的文化精神。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从这一经典中汲取智慧与营养,化为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一种精神指导。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老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老子是春秋时期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道家思想之父,道教始
金圣叹的美学思想与儒、佛、禅、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忠恕”   因缘生法   人物性格   艺术家   《西厢记》   金圣叹   艺术创作   儒家学说   “无”  
描述: 明清时代的思想家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思想内涵的赅博和繁杂,恰如大江东去,百川归焉,越到下游,越见壮阔,他们大多在容纳各种不同思想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为我所用的重建.在这方面金圣叹显得尤其突出,清人廖燕这样评论:“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
试论玄学中“自然”的儒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等级秩序   本体化   道家   庄子   “自然”   “无为而治”   玄学   “无”   儒化   儒家  
描述: “自然”二宇在先秦就已出现.最早见于《老子》中,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在先秦大都为道家所谈及,儒家则大多避而不谈.《论语》、《孟子》中皆不见“自然”.而“自然”在《老子》中则出现了,《庄子》中出现了七次.道家的“自然”含义主要有二:第一指天然的、万物的本然状态,“以辅万物之自然,而非敢为也.”第二指无意识、无目的、无为无造.“莫之命而常自然”“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自然”是道家手中的一张王牌,用以反对儒家.儒家积极入世,道家则遁归“自然”.老子把“自然”和道联系起来,“道法自然”,而道和仁义是相对的,“大道废,有仁义.”庄子亦云“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他说,古代之人“在混芸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时“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不得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时的人们“莫之为而常自然.”至是后来的人们破坏了这种“自然”,出现了圣人,发展出了仁义,才导致了人与人争夺,社会混乱.因此道家主张绝圣弃智,遁归“自然”.
刘勰为何肯定“般若绝境”:兼论刘勰思想并非“以佛统儒”
作者: 暂无 来源: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贵无论   刘勰   《文心雕龙》   “有”   般若学   崇本息末   以无为本   “无”   玄学本体论   王弼  
描述: 《文心雕龙》对玄学本体论提出批评 ,肯定佛教“般若绝境” ,有研究者据此认为刘勰思想是“以佛统儒”。其实刘勰所否定的是将“无”或“有”绝对化 ,并未全盘否定玄学本体论 ,王弼本体论则为《文心雕龙》所本。刘勰从本体论角度肯定“般若绝境” ,认为般若学与王弼本体论相同 ,立论允当 ,能“诣正理”。因此 ,“以佛统儒”说是误解其所据的结果 ,与刘勰思想实际不合。
玄学本末、有无之辨对文学本源、本质论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   自然之道   “有”   文学创作   有无之辨   本质论   “自然”   玄学   “无”   文学理论  
描述: 玄学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哲学思潮。汉末品评人物的“清议”,到魏晋发展为辨名析理的“清谈”,通过对有无、本末、才性、言意等抽象议题的论辩,把儒、道两家思想糅合起来,铸造了一套以本末,有无之辨为核心内容的思辨哲学体系,这就是当时被称为“新学”的玄学。玄学摆脱了两汉经学的繁琐形式,抛弃了两汉经学的庸俗内容,把“自然”与“名教”统一起来,给当时的思想领域带来一片生机,于是便很快地取得了支配的地位。
玄学本末、有无之辨对文学本源、本质论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圣人之道   文学作品   自然之道   文学创作   有无之辨   本质论   玄学   “无”   文学理论  
描述: 玄学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哲学思潮。汉末品评人物的“清谈”,到魏晋发展为辨名析理的“清谈”,通过对有无、本末、才性、言意等抽象议题的论辩,把儒、道两家思想糅合起来,铸造了一套以本末、有无之辨为核心内容的思辨哲学体系,这就是当时被称为“新学”的玄学。玄学摆脱了两汉经学的繁琐形式,抛弃了两汉经学的庸俗内容,把“自然”与“名教”统一起来,给当时的思想领域带来一片生机,于是便很快地取得了支配的地位。
玄学本末、有无之辨对文学本源、本质论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圣人之道   文学作品   自然之道   文学创作   有无之辨   本质论   玄学   “无”   文学理论  
描述: 玄学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哲学思潮。汉末品评人物的“清谈”,到魏晋发展为辨名析理的“清谈”,通过对有无、本末、才性、言意等抽象议题的论辩,把儒、道两家思想糅合起来,铸造了一套以本末、有无之辨为核心内容的思辨哲学体系,这就是当时被称为“新学”的玄学。玄学摆脱了两汉经学的繁琐形式,抛弃了两汉经学的庸俗内容,把“自然”与“名教”统一起来,给当时的思想领域带来一片生机,于是便很快地取得了支配的地位。
论杜光庭道教理论的思辨性质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学研究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惠施   非我   思辨性   本体   道教理论   反命题   “无”   杜光庭   体用   杜氏  
描述: 在传统文化中,儒佛二家有自己的哲学思想,世所共认,提起道教,人们多以为道教“杂而多端”,并无多少哲学思辩。道教到底有无自己的哲学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对唐末五代时期著名道教理论家杜光庭思想内容的分析,来展示道教的思辨水平。 马端临《文献通考》云:“理致之见于经典者释氏为优,道家强欲效之,……祈祷之具于科教者道家为优,释氏强欲效之……。”此语正道破道佛二教相互涵摄的秘要,道佛二教除了在民间争夺信徒、抢占地势外,更在朝廷唇枪舌战,辩难教理,“不依国主,法事难立”是两教所共晓的道理。对于道教而言,要在对立氛围的诘难中占取上风,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