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清静与清净:论唐代道教心性论的两个致思向度——以杜光庭思想为视角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净   清静   杜光庭   道教心性论  
描述: 在唐代道教心性论中,"清静"与"清净"这两个词频繁出现,有时还会混同使用。本文认为,"清静"与"清净"都是道教心性论对道性的界说,但却具有不同的内涵,"清静"与"变动"相联系,是对老庄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说明道性具有玄深不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为而无不为等特性;"清净"与"染欲"相对立,则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主要强调去除染欲、修复其性是"返性归元"的主要进路。杜光庭运用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来说明道性既是"清净"的,又具有"寂静"的本性,不仅使唐代道教心性论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致思向度,其中对性与情关系的讨论,又反映了唐代道教对儒、佛思想的借鉴与吸收之后所形成的新特点。
道教思想的智慧之光:研读孙亦平教授的《道教思想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科纵横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教   道教思想研究   杜光庭  
描述: 南京大学孙亦平教授潜心研究道教多年,她对道教研究的卓越成果和独特见解集中体现在其新著《道教思想研究》之中。该书展现了道教思想的概貌,阐发了道教思想的精粹,客观分析了道教思想的现代意义。《道教思想研究》从道教的思想、经典、人物及道教与现代社会等方面,全面展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积极进取的人生智慧、知足常乐的心灵智慧。
论杜光庭的三教融合思想及其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影响   融合   唐代道教   儒佛道三教   杜光庭  
描述: 唐代道教既是道教思想发展的高峰期,也是道教思想的转型期。本文以唐末道教思想家杜光庭为例来说明,道教正是以“道”为基点,努力融合儒佛道三教的思想,提升道教的哲学理论思维水平,才建构起富有特色的道教理论,从而推动了唐宋时期道教思想的发展与转型的。
神仙告御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灵验记   常道   神仙   青城山   道教   皇帝   道士   宗教   唐玄宗   杜光庭  
描述: 宗教为了维持自身的神圣和唯一,总是将其他信仰视为异端,这就是所谓的"排他性"。回顾吾国历史,佛道之间除了偶然交锋,仍以和睦相处的时候居多,并不是这种"排他律"不起作用,而是屈从于儒教伦理的"宗教团结"。失去独立性的宗教,只能做儒家政权的附庸,通过弥补儒教终极关怀之不足,勉强获得狭窄的生存空间。儒释道三教争论,由于儒教的绝对强势,渐渐只剩
唐宋时期天台山三教关系雏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文化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教仙学   天台山文化   佛教   三教关系   三教合一   天台宗   唐宋时期   止观   杜光庭   张伯端  
描述: 天台地处海隅,“所立冥奥,其路幽迥”。但由于它是“山岳之神秀者”,“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因此自东晋名士孙绰写了掷地金声的《天台山赋》之后,高道、名僧、鸿儒争相遨游憩息,弘扬文教。 其实早在三国东吴时代,太常高察隐居华顶,葛玄择址炼丹,赤城、桐柏三所道观和南山六座寺庙的创建,已开天台山儒、释、道共栖之先河。中经两晋南朝,三教尤其是释道迅速发展,为隋唐五代和两宋的三教并峙共荣、互相融摄乃至会三归一奠定了基础。
论杜光庭道教理论的思辨性质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学研究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惠施   非我   思辨性   本体   道教理论   反命题   “无”   杜光庭   体用   杜氏  
描述: 在传统文化中,儒佛二家有自己的哲学思想,世所共认,提起道教,人们多以为道教“杂而多端”,并无多少哲学思辩。道教到底有无自己的哲学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对唐末五代时期著名道教理论家杜光庭思想内容的分析,来展示道教的思辨水平。 马端临《文献通考》云:“理致之见于经典者释氏为优,道家强欲效之,……祈祷之具于科教者道家为优,释氏强欲效之……。”此语正道破道佛二教相互涵摄的秘要,道佛二教除了在民间争夺信徒、抢占地势外,更在朝廷唇枪舌战,辩难教理,“不依国主,法事难立”是两教所共晓的道理。对于道教而言,要在对立氛围的诘难中占取上风,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