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先秦儒\道“通”\“异”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是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无为而治”   “道”   儒家  
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两家都以“道”作为追求和向往的对象。所不同的是,前者之“道”为“天道”和“先王之道”的结合,是一种典型的尊天明神的“神道设教”信仰;后者之“道”则表现出对现实的超越性,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的理想。但二者所崇之“道”,都具有“言说”的性质和特点。“道”体现于社会,则表现出了对理想社会的回归:老子的“小国寡民”与孔子的“大同社会”似无本质区别。而对于这种理想社会的治理,孔、老都主张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和策略。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对待“礼”的态度:儒要奉礼,道要毁礼。
先秦儒、道“通”、“异”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是学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无为而治”   “道”   儒家  
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两家都以道作为追求和向往的对象。所不同的是,前者之道为天道和先王之道的结合,是一种典型的尊天明神的神道设教信仰;后者之道则表现出对现实的超越性,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的理想。但二者所崇之道,都具有言说的性质和特点。道体现于社会,则表现出了对理想社会的回归:老子的小国寡民与孔子的大同社会似无本质区别。而对于这种理想社会的治理,孔、老都主张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和策略。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对待礼的态度:儒要奉礼,道要毁礼。
老子思想对高等学校管理的启示
作者: 暂无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等教育管理   “无为而治”   管理伦理思想  
描述: "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始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等诸家均有论述,而尤以道家为代表。"无为而治"是众多思想家所推崇的管理伦理思想,也是历代统治者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在中国历史上,无为而治的管理伦理思想曾被一些明智的统治者所运用,发挥着安定社会与民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等积极作用。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研究道家思想的热潮悄然兴起,人们开始从现代管理伦理的角度来诠释其管理伦理精义。这一思想开始走进企业,走进管理领域,走向世界。因此,将"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运用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中,我们可以得到诸多启示。
试论玄学中“自然”的儒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等级秩序   本体化   道家   庄子   “自然”   “无为而治”   玄学   “无”   儒化   儒家  
描述: “自然”二宇在先秦就已出现.最早见于《老子》中,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在先秦大都为道家所谈及,儒家则大多避而不谈.《论语》、《孟子》中皆不见“自然”.而“自然”在《老子》中则出现了,《庄子》中出现了七次.道家的“自然”含义主要有二:第一指天然的、万物的本然状态,“以辅万物之自然,而非敢为也.”第二指无意识、无目的、无为无造.“莫之命而常自然”“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自然”是道家手中的一张王牌,用以反对儒家.儒家积极入世,道家则遁归“自然”.老子把“自然”和道联系起来,“道法自然”,而道和仁义是相对的,“大道废,有仁义.”庄子亦云“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他说,古代之人“在混芸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时“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不得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时的人们“莫之为而常自然.”至是后来的人们破坏了这种“自然”,出现了圣人,发展出了仁义,才导致了人与人争夺,社会混乱.因此道家主张绝圣弃智,遁归“自然”.
论作为思维方式的“无为”
作者: 暂无 来源: 晋阳学刊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认识论   思维方式   韩非子   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治”   吕氏春秋   道德修养   社会政治观  
描述: 论作为思维方式的“无为”徐克谦“无为”的思想不只属于老子、庄子或黄老学派,它普遍地存在于先秦儒、道、法等主要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学说之中。“无为”在各家各派的学说体系中虽然有着不同的含义,但从实质上看,“无为”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无...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是学刊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统治者   自然发展   “有为”   为而不争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有为而治   政治管理   黄老之学  
描述: “无为而治”是由春秋战国之际《老子》率先提出,并为后代思想家所继承发展的一种与“有为而治”相对立的政治主张,就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而言,《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亚于儒、墨、法各家的“有为而治”,是一种更高的政治智慧。总结和扬弃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的政治管理的科学和实践不无启发意义。《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深刻的哲学基础。当时,周王室风雨飘摇,诸侯争霸的故争愈演愈烈,统治阶级对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与“楚为章台之宫”①,“郑伯有嗜酒,为窟室而夜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②的统治者奢侈腐化相对照,广大人民群众“出则无衣,入则无食”③,“多有勤苦冻馁,转死沟壑中者”④,挣扎在死亡线上。“盗贼众”,“不可胜禁”⑤,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统治者这种“有为”的危机和平民劳动者深重的苦难,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现实根源。《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以冷静的心态探索宇宙根本规律的哲学,并将这一最高规律概括为“道”。《老子》之“道”,既是“无状”、“无物”之“无”.又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之“有”。由于“有无相生”,二者无条件地互相转化,所以,...
汉初道儒融合与相争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叔孙通   道家思想   公孙弘   董仲舒   汉初   独尊儒术   “无为而治”   窦太后   《春秋》  
描述: 汉初统治的七十余年间,是中国道家的辉煌时期,黄老学说成了西汉治国的指导思想。由于道家学说的博大的包容性,汉初出现了以道为主、战国以后融合各家的又一次百家争鸣,国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然而这种比较开明的文化开放政策,随着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禁锢政策,而遭到扼杀。并由此而影响中国政治文化二千余年。
浅谈初中语文教师的美学修养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美学修养   古代文化   初中   “无为而治”   语文教师   中国古典美学   现代语文  
描述: 美学上有“意境”一说,语文教学亦有“意境”。现代语文传承了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而“意境”则是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概念.它浓缩了儒、道、佛三家的精萃,并超越了文化艺术的范畴,其广度和深度升华到了整个人生。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家的“无为而治”、佛家的“天人合一”,无一不在诠释着一种人生的态度。
道儒法思想在管理上的应用──厉以宁谈管理哲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石油政工研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儒家思想   厉以宁   中层主管   管理哲学   思想来源   “无为而治”   人之初   道儒   法思想  
描述: 道儒法思想在管理上的应用──厉以宁谈管理哲学
老子政治思想略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探讨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显学   韩非子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吕氏春秋   统治阶级   “无为而治”   儒学   孔丘  
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对历代统治阶级影响之最大者,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法家著名代表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韩非子释集》·显学第50页)所谓显学,就是影响最大、最为显著的学说。吕氏春秋当染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