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汉初儒学第一人:叔孙通
作者: 刘伟   来源: 兰台世界(上旬)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叔孙通   汉初   儒学  
描述: 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体现之一,也是封建社会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统治之学。但是儒学也并非从孔子创立之初就一举跻身庙堂的,直到汉朝初年,从儒学中分化出来的齐学充分发挥了通变的思想。
汉初儒学第一人——叔孙通
作者: 刘伟   来源: 兰台世界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叔孙通   汉初   儒学  
描述: 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体现之一,也是封建社会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统治之学。但是儒学也并非从孔子创立之初就一举跻身庙堂的,直到汉朝初年,从儒学中分化出来的齐学充分发挥了通变的思想。
“不任儒者”并非“不重儒术”:论汉初文、景两帝的崇儒举措
作者: 暂无 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崇儒   景两帝     汉初  
描述: 汉初文、景两帝重黄老而轻儒术,是在当时的政治统治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实则文、景两帝同样非常关注儒学并实施了相应的崇儒举措。在汉初特殊的思想文化背景下,文、景两帝对儒家经籍进行了系统的收集整理,构筑了汉初统治集团的文化知识体系,发展了儒家的政治统治思想;文、景两帝为儒学政治地位的确立也进行了相应的努力,使得儒学在汉初的政治统治中占得了一席之地,为汉武帝时的迅速崛起、以及汉代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汉初礼法流变探微——以叔孙通“制礼作乐”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连大学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法流变   叔孙通   制礼作乐   汉初  
描述: 汉初儒者叔孙通与时变化,制礼作乐,卒为“汉家儒宗”。他制礼作乐的政治实践活动,贯彻了其“礼法结合”的儒学变革思想,实现了汉初儒学与政权的合作,成为儒生走上朝堂的代表。而这种“礼法结合”的儒学变革思想,也对后世王朝的礼制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最终成为一种立法原则,影响了中国后世法典的制定。
汉初行“黄老政治”原因再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师专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老政治   下级官吏   刘邦   汉初  
描述: 汉初行"黄老政治"的原因,除了其社会历史大背景方面的宏观原因而外,尚有汉王朝的建立者刘邦及其功臣个人方面的原因。刘邦原是秦朝的小官吏,他崇拜秦始皇,深受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的影响,故而"不好儒"。他身边的谋士、功臣亦同。所以,汉初会有一个推行黄老政治的时期。
汉初儒学发展的艰难历程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南商学院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初   改良   复兴   儒学  
描述: 从秦始皇“焚书”到汉武帝“独尊儒术” ,儒学从被排斥到“独尊” ,其间经历了众多儒学家为复兴儒学而作的努力。叔孙通、陆贾、贾谊、韩婴、董仲舒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他们改良的共同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逐步吸收各家思想 ,特别是法治思想 ,形成了礼法结合的新儒家思想体系 ,最终为统治者所接受。
浅析汉初儒学的新发展及对政治的影响
作者: 裴继祥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先秦   吸收   汉初   儒学  
描述: 汉初儒学通过吸收诸家的思想改造自己在治国方面的策略,确保一方面与先秦儒学内在理论一以贯之,另一方面又有所损益。这表现在吸收法家思想,内在根植于仁义外在重视刑罚;吸收道家思想,将仁义道德与无为结合起来;吸收阴阳家思想,加重对天地阴阳灾异的探索。这样儒学一步步走向政治实用性,从而对于汉代的政治产生影响。汉初察举制的标准,更多的是儒家的道德仁义标准。而儒者对天、灾异的探讨对君王形成外在权威式的制约。
汉初儒学的发展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作者: 刘春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历史地位   影响   汉初   儒学  
描述: 汉代儒学发展在整个中国儒学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特别是西汉初期儒学的演变更有着较特殊的意义。本文“汉初”指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汉景帝在位这六十多年间,“汉初儒学”也就是指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说。从整个儒学发展演变过程来看,汉初儒学是连接先秦儒学和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新儒学的中间环节,他占有重要而又特殊的历史地位,传统学术上一直认为黄老思想在汉初社会占有统治地位和影响力,可综观汉初这六十多年间除了统治者们因社会需要实行了一些带有“无为”思想的政策外,在黄老的学术上、思想上、理论上都没有什么创新和发
论汉初的纵横之儒——兼论周秦西汉前期儒士社会角色历史演变的三个阶段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化之儒   儒士社会角色   汉初   纵横之儒   贤良之儒  
描述: 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秦代以及西汉前期,儒士的社会角色依次经历了教化之儒、纵横之儒和贤良之儒这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教化之儒产生于西周,主要负责贵族子弟的教化工作。春秋末期出现的纵横之儒则是生存于乱世的儒士群体参与贵族政治的产物。西汉初期,纵横之儒极其活跃,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制礼作乐的实践派,发挥荀学的理论派,依隐玩世的滑稽派,奔走诸侯的游士派。汉初的纵横之儒不仅对汉初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汉初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也极大。汉武帝即位后独尊儒术并施行“推恩令”,于是汉初活跃一时的纵横之儒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贤良之儒则继之而起,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主体,并始终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汉初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及其理论来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国同治”   治国理念   理论来源   汉初   “家国同构”  
描述: 汉初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一种是黄老道家的"身国同治",一种是儒家的"家国同构"。前者实质为君主无为下的法治,或称道法结合;后者实质为君主有为下的法治,或称外儒内法。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源自儒、道不同的人性论,而两家不同的人性论又源自不同的天论。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