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直译”的政治——论马士曼《孔子的著作》(第一卷)
作者: 高志强   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士曼   直译   《孔子的著作》   《论语》  
描述: 马士曼翻译的半部《论语》——《孔子的著作》(第一卷),系首次从汉语直接翻译的《论语》英译本,它对第一部中文《圣经》的翻译和出版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马士曼在翻译过程中施行了“字字对译”的“直译”翻译策略,使得该译本还兼具了字典及教材的功能;但马士曼的传教士身份使得该译本出现了形式上的严格“直译”与译文中实际“意译”的不对等现象;《孔子的著作》(第一卷)还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发展。
明末清初耶儒慈善思想和实践的会通与转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慈善   会通   转化   儒家   天主教  
描述: 明末天主教的东传,使得天主教传教士与儒家基督徒在慈善领域展开了对话与融合。在"耶教合儒"的思想指导下,双方会通了天主教的仁慈思想与儒家的仁爱思想,展开了融汇耶儒传统的慈善实践。儒家基督徒们在吸收天主教慈善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的慈善思想和实践进行了转化。他们以上帝的超越之爱,补正儒家以政治和伦理为主导的慈善思想之不足,并融汇耶儒双方的慈善传统,展开"形神兼备"的慈善实践。明末清初儒家基督徒慈善思想和实践经验,不仅对于当代中国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所启迪,而且还有助于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公共领域"、"市民社会"在中国社会中的形成。
耶儒人文主义的会通与转化:以西恩《人:新人文主义》与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基督宗教   会通   人文主义   转化   儒家  
描述: 耶儒双方人文主义的相通之处有三:(1)双方的人文主义都是在面向终极实在的层面上,关注着现实世界中人的自由、价值与尊严;(2)双方的人文主义都在终极的意义上实现了人文主义,人们不仅可能实现自己的潜能
“不任儒者”并非“不重儒术”:论汉初文、景两帝的崇儒举措
作者: 暂无 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崇儒   景两帝     汉初  
描述: 汉初文、景两帝重黄老而轻儒术,是在当时的政治统治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实则文、景两帝同样非常关注儒学并实施了相应的崇儒举措。在汉初特殊的思想文化背景下,文、景两帝对儒家经籍进行了系统的收集整理,构筑了汉初统治集团的文化知识体系,发展了儒家的政治统治思想;文、景两帝为儒学政治地位的确立也进行了相应的努力,使得儒学在汉初的政治统治中占得了一席之地,为汉武帝时的迅速崛起、以及汉代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论《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
作者: 暂无 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吕氏春秋》   先秦诸子   学术批评  
描述: 《吕氏春秋》一书,自《汉志》以来即隶之杂家。尽管对其主导思想,历来有属于儒家、道家、阴阳家及杂家等多说,但仍当以《汉志》所谓"兼儒、墨,合名、法"之"杂家"为准。《吕氏春秋》除论乐诸篇对儒家《乐论》思想的吸取之外,对儒家源于孔子的仁、义、忠、信等观念和思孟学派的"五行"学说及荀子"明分使群"、隆礼重法的思想,也都有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吕氏春秋》对墨家思想的批评和扬弃,主要集中于《振乱》《禁塞》《大乐》等篇对墨家"非攻""偃兵""非乐"等观点的批判和继承上。《吕氏春秋》对于名家和法家的学术批评,也是一方面分别对名家和法家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继承和扬弃,另一方面又将名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互相补充、加以整合。另外,《吕氏春秋》对纵横家、农家和小说家言也有所批评和继承。
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想象的中国人文空间的二重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想象   本土诗人   台湾新世代   物质空间   二重性  
描述: 如同民族文化素质一样,以儒释道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为基本格局的中国人文文化也决不是一个内涵单一的孤立性概念,而是具有极为博大、深邃的思想的精神空间。在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想象与呈现的中国人文文化空间中,崇德轻利、贵和尚中、因果循环等中国人文文化的精神元素与内容就既是人化过程中的建设性力量,又是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被超越、被重构的东西。它们一方面强调、维护了人性尊严和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构成对人性尊严、人的主体性的限制和压抑。它们的这种既肯定独立的人格又对其进行压抑,既张扬自由开放的精神又对其进行压制的矛盾属性,突显了中国人文文化空间的二重性特性。意识到这种二重性特性,从而在诗歌中立体地呈现中国人文文化的精神元素与内容的双重功能生成的中国人文文化空间的张力,正是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诗歌想象中国人文文化空间的独特之处。
被文学史遗忘的罗愿
作者: 暂无 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史地位   罗愿   古文   风格   《鄂州小集》  
描述: 罗愿为杨万里门人,与辛弃疾、朱熹为友,其古文在南宋颇受朱熹、楼钥、方回等人的推重,王士祯且评为"南渡后第一"。其文存世不多,然博雅精醇,皆有为之作。罗愿古文系学者之文,为文高其理,古其意,敦儒尚学,细密精严,且于文体尝试新变,同陆游等人的文士之文以及朱熹等人的道学之文鼎立而三,同为南宋古文家的代表。在文学史上,应当有罗愿的专门介绍。
中唐礼官的精神品格与文学思潮的兴起
作者: 暂无 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革新   精神品格   唐代礼官  
描述: 安史之乱后的思想文化秩序重建中,一批礼官文士以强烈的拯时淑世精神走到历史前台。他们从《春秋》学派汲取思想资源,不仅以变通复古、经世致用的思想重新确立儒“道”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而且还以倡复儒道的实践情怀、敢于直谏的淑世风范形成一代文士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此外,也正是这些礼官文士及其所培养提携的一批文人担当了元和时期的诗文革新。可以看出,中唐礼官掌管教育与选士,直接参与文学思潮并推波助澜,他们的文学思想及其职事活动是中唐文学思潮兴起和发展演变的重要动因。
佛经文学视野中的唐宋诗学——评《佛教五经与唐宋诗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人士子   《孝经》   中国传统文化   三大支柱   唐宋诗   文学视野   文人士大夫   维摩诘经   晋宋   三教融合  
描述: 重视和喜爱,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精神食粮,正如鲁迅所言:"晋宋以来的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语》和《孝经》,二是《老子》,三是《维摩诘经》,不但采做谈资,并且常常做一点注解。"1唐宋时期,三教融合成为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文人士
论宋儒杨慈湖与道家思想之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慈湖   杨简   道教   心学   内丹学  
描述: 宋代大儒杨慈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他对先秦道家老子、庄子学说的批评与肯定;由其晚年所撰青词,可以见出他对道教科仪的娴习,及在道教斋醮活动中汲引儒家义理,援心学人道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慈湖曾长期讲求内丹修炼,《慈湖遗书》所收《内丹歌》为其自述之作,表现了他在内丹修炼方面真实深湛的体验。慈湖的案例表明,儒、道两家在身心体验、证悟境界等方面,具有沟通、交流与对话的可能性。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