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孔子诗论》中孔子的读诗特色
作者: 王冀萍   胡争艳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   上博简《孔子诗论》   “知”   国民性   纲领  
描述: 上博楚简《孔子诗论》是孔子关于《诗经》的阅读感想和评注。《孔子诗论》是一部问答式的作品,体现出了孔子独特的读诗特色。孔子在“诗无泯志”的总纲下进行阅读,将诗作视为文学性、思想性和音乐性兼具的整体。孔子重视真挚“情感”的抒发,也褒奖对理性“知”的追求,同时对于国民共性也有着深刻的探索。
从伦理观到心性论——契嵩的儒释融合学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   “心”   契嵩   佛教   伦理观   心性论   “性”   儒家伦理   儒释融合   禅宗  
描述: 从伦理观到心性论──契嵩的儒释融合学说魏道儒在融合儒释关系的佛教学说史上有两个集中探讨的方面,其一是伦理观,其二是心性沦。北宋禅僧契嵩(1007-1070)兼顾两者,开辟了儒释融合学说的全新阶段,并确立了后世正统佛徒认识两教关系的基本原则。从伦理方面...
玄学本末、有无之辨对文学本源、本质论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   自然之道   “有”   文学创作   有无之辨   本质论   “自然”   玄学   “无”   文学理论  
描述: 玄学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哲学思潮。汉末品评人物的“清议”,到魏晋发展为辨名析理的“清谈”,通过对有无、本末、才性、言意等抽象议题的论辩,把儒、道两家思想糅合起来,铸造了一套以本末,有无之辨为核心内容的思辨哲学体系,这就是当时被称为“新学”的玄学。玄学摆脱了两汉经学的繁琐形式,抛弃了两汉经学的庸俗内容,把“自然”与“名教”统一起来,给当时的思想领域带来一片生机,于是便很快地取得了支配的地位。
中国古代诗学的“诗本体论”--中国古代诗学札记之四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   诗本体论   “缘情”   中国古代诗学   “志”   “诗言志”   审美意象   札记   “意”   诗之本体  
描述: 关于诗的本体问题,也就是诗歌作品到底表现什么的问题,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一个纲领性问题,一代代哲人为之倾注了智慧才力,几乎所有诗论都有涉及,形成了诗本体的探索体系。纵观之,有“言志”说和与之相对立的“缘情”说以及情志协调、生动统一的“情志合一”说,而且几大体系构成一种自然的逻辑进程,显示了诗本体精神的自觉和人的认识的深化。“诗言志”主要是儒家政本主义文学理论纲领,其“志”的丰富内涵往往被人为地蒸干或抽象化掉,于是有“缘情”说的重要纠偏、矫枉过正,构成对立。而在经历了这双重否定之后,才趋于自觉和成熟,发现了它们本身的丰富性及其紧密的互通关系。由对峙走向融合统一,并发掘出新的内容,是古代诗学本体论的展开方式和成熟特征。因此,可以从总体把握,中国古代诗学并不把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模仿当作诗的本体,更不把模仿的技巧技艺当成本体,而是始终当成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形成了与西方诗学迥然不同的特质。
论王弼“圣人有情”说及其社会影响和文学意蕴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苏社会科学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   “建安风骨”   《文心雕龙》   社会影响   魏晋玄学   自然之性   圣人   魏晋文学   魏晋时代   王弼  
描述: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继先秦“百家争鸣”的辉煌之后,能以人生思考和人性探求在士林中凝成风气而大放异彩的,无疑当首推魏晋时代了。千里来龙而在此结穴的“魏晋风度”浸润着士人的每一根神经,浇灌出思想园圃的一簇簇瑶草奇花。这里既有“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建安风骨”和“梗概多气”.又有名士风流的百心洞见和妙赏深情。清峻、通脱、贵无、练情、放达、叛逆、逍遥、清谈……伴随着“正始之音”传来的节拍,共厕鼓荡起冲破中世纪人性禁锢的洪流,涤除了中古世纪纬神学的迷雾,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和以儒家为尊的思想界骤然改观。在这百花齐放、形神兼美的时代,尽管人们的生活到处点缀着浪漫和良惨,但在对理想人格的建构和追求上,人们却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正因如此,“理想的圣人之人格究竟应该怎样”才成了魏晋时代一般思想的“中心问题”,使魏晋时代的思想表现出异乎往代的特殊精神①。虽然“圣人”以“自然”为体、与“道”同极、“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是魏晋时代上林的共识,但在“圣人是否可学可至”、是主“儒圣”还是主“道圣”、圣人“有情”还是“无情”等一系列问题上,人们还是各有取舍、互有争鸣的。其实,这本身就是那个时代思想开放、富有生机和创造性的自然表现。...
中国古代诗学的“诗本体论”——中国古代诗学札记之四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   诗本体论   “缘情”   中国古代诗学   “志”   “诗言志”   审美意象   札记   “意”   诗之本体  
描述: 关于诗的本体问题,也就是诗歌作品到底表现什么的问题,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一个纲领性问题,一代代哲人为之倾注了智慧才力,几乎所有诗论都有涉及,形成了诗本体的探索体系。纵观之,有“言志”说和与之相对立的“缘情”说以及情志协调、生动统一的“情志合一”说,而且几大体系构成一种自然的逻辑进程,显示了诗本体精神的自觉和人的认识的深化。“诗言志”主要是儒家政本主义文学理论纲领,其“志”的丰富内涵往往被人为地蒸干或抽象化掉,于是有“缘情”说的重要纠偏、矫枉过正,构成对立。而在经历了这双重否定之后,才趋于自觉和成熟,发现了它们本身的丰富性及其紧密的互通关系。由对峙走向融合统一,并发掘出新的内容,是古代诗学本体论的展开方式和成熟特征。因此,可以从总体把握,中国古代诗学并不把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模仿当作诗的本体,更不把模仿的技巧技艺当成本体,而是始终当成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形成了与西方诗学迥然不同的特质。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