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渗透着世俗化、地方化审美意识的佛教艺术:宋代大足宝顶山石刻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宝顶山石刻   三教合一   世俗化   地方化  
描述: 大足宝顶山宋代石刻是别具特色的一处佛教造像场所,是在之前的石窟艺术的基础上与地方文化融合而演变发展形成的,是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继承与延续.在宋代社会政治背景的作用下,宝顶山石刻独特的以佛、儒、道三教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宗教形象,并大量采用取材于普通布衣生活内容的连环画式的叙事性图解手段,以通俗化对其宗教意义的诠释,从而便于宗教经典的宣播.在现存遗迹中今人所能解读到的是,宗教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市民阶层的视觉特征和思想意识,将老百姓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几乎提升至与神同等的地位,世俗化、地方化的审美理想流露无疑,宗教法度和地位因历史的变革而发生的演变与衰落催生的却是无可争辩的民间艺术杰作.
雕塑与中国人文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言志   辜鸿铭   人格特征   道文化   自身价值   根本所在   中国人文精神   雕塑   新基因   历史文化积淀  
描述: 主持人语:中国人文精神是中国雕塑的灵魂。诗言志。雕塑,脱离了神与魂,不过空壳而已。 中国人文精神渗透于民族深层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其核心是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将这精神概括为六个字:温良、灵敏、坚毅。它
大足石窟人物造像特征的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足石窟   宝顶山   压轴之作   造像特征   宋孝宗   “世俗化”   佛教发展   三教融合   石窟造像   菩萨  
描述: 大足石窟从初唐到明、清、民国1030龛窟5万余尊图象,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佛教发展与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进程。它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人间化”总趋向是吻合的。特别雕刻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至理宗淳祐九年(公元1179—1249年)的宝顶大、小佛湾石窟,充分表明了这一特征。宝顶山造像,密宗特多而又“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凡释典所载无不备列”。“遍摄空、有、台、贤、禅、净、律、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