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章甫”之冠与儒家初起阶段的“儒服”问题:兼论先秦儒家群体意识的觉醒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服   章甫   《孔子家语》   群体意识  
描述: “章甫”本系殷代礼冠,由于孔子个人的提倡,转而成为“儒服”的“标配”,其中既有孔子追念先祖的感情因素,又体现了礼崩乐坏、明王不兴时代背景下以“古”相尚的价值取向。由于孔子对“章甫”之冠的提倡及弟子对夫子的推崇,因此孔子卒后葬式才有“冠章甫之冠”之举,这既体现了“儒服”问题在当时的重要性,又表明它有鲜明的理想主义风格,不纯粹是“写实”的,因此就不宜用严格的礼书所载的葬式来要求。辨伪学者以礼书所记葬式指《孔子家语》所载非实,系出造作,流于刻板和机械。以“章甫”之冠为代表的“儒服”问题是儒家初起阶段的重要舆论话题,正是对这个话题的讨论,一方面促进了孔门群体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从形式上强化了儒家最初作为一个学派的“辨识度”。
儒服与“古言服”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庙国子监论丛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服   殷商     孔子  
描述: 根据《墨子·公孟》的记录,公孟子是一位穿着儒服、儒味十足的儒,他具有一定的儒家背景,或者他本人就是一个保守、地道的儒,至少他相信并引用过儒者的名言。《礼记·儒行》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而孔子则回答说:“丘少居鲁,衣逢掖之长。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章甫,是殷商玄冠之名,属于一种由缁布做成的礼冠。如果儒服即是殷服,那么儒礼也就是曾经推广并盛行于有殷一代的古礼。孔子的祖上一度是殷商王朝的宋国贵族,上溯三代,也出过鲁国的武士。孔子的身上既有殷人的血统,也有周人的血统。周初时代,那些自觉保留了殷商文明的前朝遗民开始被称为儒。
儒服、儒者与殷商宗教生活考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服   殷商   孔子   儒者  
描述: 根据《墨子.公孟》的记载,公孟子穿着儒服,儒味十足,具有一定的儒家背景,或者他本人就是一个保守、地道的儒,至少他相信并引用过儒者的名言。《礼记.儒行》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而孔子则回答说:"丘少居鲁,衣逢掖之长。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章甫是殷商玄冠之名,属于一种用缁布制作的礼冠。如果儒服即是殷服,那么,儒礼也就是曾经推广并盛行于有殷一代的古礼。孔子的祖上一度是殷商王朝的宋国贵族,上溯三代,也出过鲁国的武士。故孔子既有殷人的血统,也有周人的血统。周初时期,那些自觉保留了殷商文明的前朝遗民开始被称为儒。殷人中的祝、宗、卜、史并未随商的灭亡而消失,现实社会的祖先祭祀、土神信仰与上帝崇拜造就了一定数量的礼俗专门职业者,所有的郊祀、祖祀、社祀都必须依靠他们而进行。殷周时代的宗教生活催生出了儒者阶层。
春秋战国时期“儒服”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服   章甫   孔子   深衣  
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各派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服饰观和审美观。儒家也在自己服饰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着衣风格,即以"逢掖之衣""章甫之冠"为基本款式的儒服,并在各地、各学派之间流行起来。
论利玛窦的文化适应策略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服   文化适应策略   利玛窦   僧服  
描述: 利玛窦来华经历了两次易服:教士服易僧服、僧服易儒服,其形象经历了从修道士到西僧、从西僧到西儒的两次转换。两次易服从适错到适应,反映了利氏文化适应策略的不断调整,也反映了异质文化交融的某些规律。
孔子服饰风貌剖析
作者: 于洋   来源: 东华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儒服   儒家思想   孔子   春秋服饰   深衣  
描述: 论文的研究意义:“夫子之道 久而弥光,远而弥芳;用之者昌,舍之则亡。昔否于周,今泰于唐,不然何被衮而垂裳,冕旒而王者哉!”唐代诗人皮日休一语道出了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文化具有深远影响。作为春秋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孔子不仅在哲学、教育等方面有着精深的造诣。而且,精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周游列国、兼收并蓄,有着丰富的个人经历,他所创建的儒家文化不仅对春秋时代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成为代表中华文明的文化主线。
原始儒者的行状与职事考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大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服   原始儒者     孔子   古言服  
描述: 孔子之前已有儒。通过"古言服"和殷商宗教职官的考证,儒的历史可上溯得更远。殷商早期的祝、宗、卜、史是儒者的先祖,他们为王室的宗庙、祭祀、征战、治政、著史活动提供相应的决策咨询服务。商灭之后,祝、宗、卜、史等公职人员,连同商王所用过的礼器典册,主要为鲁国、卫国所接手。他们生活在周王的治下,却自觉、半自觉地守护着殷商文化的传统,或治丧、相礼,或祭祀、崇拜,或教书、育人,或成为新兴贵族的智囊参谋。春秋时代新破落的儒,加上早先存在已久的作为殷商遗民的儒,混杂在一起,形成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群体。至孔子时代,"君子儒""小人儒"的反差已非常明显。孔子对原始儒家的改造无疑是成功的,其"忠恕之道"的理论总结显然也是很有针对性的。
儒服:儒家的外在象征符号
作者: 暂无 来源: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行   儒服   章甫   儒家   深衣  
描述: 儒服分广义的儒化服饰与狭义的儒家服饰。狭义儒服并非虚无,也非学派制服,孔子不知儒服的实质是儒家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辨证思考,体现了儒家的理性精神。它象征三代文化,是表达儒家思想的工具。它用高冠、宽衣长袍、方履等符号,象征以道得民的儒家特色,强烈暗示儒家与上古巫史文化的关系。儒服还象征了中正平直的思想内涵。儒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在特定场合提倡。
从利玛窦易僧袍为儒服看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传播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服   耶稣会士   利玛窦   非语言传播   僧袍  
描述: 非语言传播无论在人际传播还是跨文化传播中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耶稣会士来华传播基督教.他们固然以语言传播作为传教的基本方式,但也非常重视非语言传播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服饰是非语言传播的一个重要的符号,服饰的不同体现了身份的不同.明清间来华的耶稣会士首先从外表做起,利用非语言传播的种种优势,以适应、认同中国文化与习俗;他们起初身着僧袍进入中国,后来又易僧袍为儒服;同时,他们对士大夫们的生存方式也颇为接受,像士大夫们那样,著书立说,互赠诗文.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他们也都为自己取了中国姓名.这当中无不包含着非语言传播的哲理.
利玛窦僧服改儒服事件研究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服   明朝   利玛窦   士大夫   僧服  
描述: 本文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期间穿着的服装由僧服改为儒服这一事件从最初的传教活动与策略的转变、"改服"始末及"改服"事件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总结出这一事件的进步意义。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