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儒道“隐逸”思想之比较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隐   隐士   隐逸   道隐  
描述: "隐逸"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理论现象。其中,尤以道家和儒家的"隐逸"理论影响最为深远。二者因为出发点的不同,体现在其"隐逸"理论中各有特点。道家"隐逸"思想是建立在其"无为而治"、"齐物"、"逍遥"理论基础之上的;而儒家"隐逸"思想是建立在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理论基础之上的。道隐与儒隐虽殊途,但都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拂琴无复尘埃想——论秦系的隐逸之路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隐   泉州   秦系   道家隐逸  
描述: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着极为浓厚的隐逸文化,这种文化在唐朝为最甚。而作为中唐隐逸诗人的正派,秦系的隐逸之路历来为人称道,他的五言诗更是为中唐文人所推崇备至。那么,他的隐逸之路又透露着他怎样的思想情怀。本文拟从秦系在儒与道的的两个角度,并结合泉州的地缘文化对秦系的隐逸之路加以阐释。
唐代儒隐的基本模式
作者: 暂无 来源: 唐都学刊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隐   唐代   隐逸模式  
描述: 唐儒隐逸的主要模式有三种:一是不仕则隐,独善其身。士人们仕途受挫或仕进不得,只好身归林泉,在自然山水中寻求精神安慰。二是终南捷径,以退为进。打上逸民的旗号,用隐士的清名来招引当权者的注意,从而实现入仕的真正意图,这实际上是一种曲线求仕行为。三是休沐田居,亦官亦隐。既要追求功名利禄,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又不放弃隐逸情趣,着意在精神上追求享受。
评东汉时期的隐者群
作者: 暂无 来源: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汉   儒隐   隐逸   道隐  
描述: 隐逸之士是伴随阶级社会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东汉时期,由于各种社会原因的综合作用,此一群体是显著扩大之势。同隐逸,其中又有儒隐,道隐之分,真隐,假隐之别。儒隐者以隐逸为进入或重返庙堂的手段;道隐者以隐途为目的,前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鹤在功业;后者鄙薄功名利禄,关注个体生命,二者在文化上都有存在的价值。
旨归“儒隐”的清人之陶诗观:锺秀之《陶诗纪事诗品》论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原则   陶诗   儒隐   朱熹   政治立场   批评   陶渊明   清人   诗品   中国文学研究  
描述: 一关于陶渊明其人其文的性质,历代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以道家倾向为主还是以儒家倾向为主的分歧。大抵而言,在赵宋以前,各家认识一般都还未有分而辨之的意识,如南朝粱萧统《陶渊明集序》,就是道、儒莫辨的。与萧统同时的北齐阳休之亦评以"放逸之致、栖讬仍高"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