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志心两离不忽木,西域儒行第一人:不忽木其人其曲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行   不忽木   隐逸  
描述: 不忽木在元代为数不多的民族文人中出身高贵,不慕华奢,正道直行,九死未悔,完美地实践了儒家传统的政治价值追求和人生修为理想,堪为西域儒行第一;而其少有的只鳞片爪般的人生领悟,即【仙侣.点绛唇】《辞朝》,却真实再现了他异常冲撞、丰富的精神世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
从汪曾祺的“自然”书写看其“隐逸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汪曾祺   隐逸   自然  
描述: 汪曾祺被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身上那种内儒外道的文人风范,使他有了隐士般的超然旷达,他从隐逸文化传统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处世观,向往士子们优游山林、醉心自然的隐逸状态。在他的笔下,有以山水
探源盛唐之音——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对唐文学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与写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隐逸   游仙  
描述: 魏晋南北朝是乱世,而唐是治世,在二者关系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奠定了唐文学的基础,尤其是唐文学的隐逸主题和游仙主题作品深受魏晋南北朝文学影响。魏晋时,儒、释、道,各家思想活跃,唐文人仰慕魏晋风度、深受魏晋时期思想熏陶。
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中的儒学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江文艺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思想   陶渊明   隐逸  
描述: 陶渊明的隐居行为确实是在儒道两家的共同作用之下产生的,而儒家思想是其思想的核心。陶渊明将“儒”与“隐”有机结合,使得自己在坚持本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同时没有流入道教隐士的道路中去。
林逋诗歌中的隐逸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林逋   儒释道   隐逸   思想  
描述: 诗人林逋在四十岁时隐居山林,终生不仕不娶,被称之为“千古真隐”,但从其诗歌中看出他并非没有入世之心。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林逋的诗歌世界既是矛盾的,又是成熟的。矛盾的是这些思想使他的诗歌充满仕与隐的挣扎;成熟则指这些思想使他的诗歌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并用三家思想正确处理了仕途与心灵自由之间的关系,最终获得了解脱。
隐逸思想源于《易经》刍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易经》   发源   隐逸  
描述: 隐逸思想通常被认为源于儒、道两家,孔孟和老庄通常被奉为隐逸思想的开创者,这是一种误读。隐逸源于《易经》,可从《易经》中的阴阳五行观念,刚柔共济思想,《易经》中的"贤人"与"隐士"进行考辨。《易经》把
浅析宋代士人隐逸心态
作者: 暂无 来源: 鸭绿江(下半月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态   隐逸   吏隐  
描述: "隐"与"仕"是历代文人士大夫所面临的生活处世的矛盾,宋代士人也不例外,但是在宋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处理二者矛盾的方式——"吏隐"。这种方式使得宋代士人既可以寄情山水有可以不脱离世俗政治。追究宋代士人这种隐逸心态的原因,则可以看出这与当时士人传统心理、从政不得志以及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社会背景相关。
论扬雄的隐逸心迹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扬雄   隐逸   双重性   西汉  
描述: 失去政治兴趣,开始寂寞自守,以治学的方式,隐身朝廷。因为其学兼儒、道,所以扬雄的隐逸亦兼有儒、道的双重性。
隐逸源于《易经》刍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易经》   发源   隐逸  
描述: 隐逸思想通常被认为源于儒、道两家,孔孟和老庄通常被奉为隐逸思想的开创者,这是一种误读。隐逸源于《易经》,可从《易经》中的阴阳五行观念、刚柔共济思想以及《易经》中的"贤人"与"隐士"进行考辨。《易经
多元文化融合与不忽木散曲创作
作者: 暂无 来源: 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行   散曲   不忽木   隐逸  
描述: 不忽木于元代较少民族文人中出身高贵,不幕华奢,正道直行,九死未悔,完美地实践了儒家传统的政治价值追求和人生修为理想,堪为西域儒行第一;而其少有的只鳞片爪般的人生领悟,即[仙侣·点绛唇]《辞朝》真实再现了他异常冲撞、丰富的精神世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