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日本江户时期的国学流派探研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原工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学   大和心   日本   四大家  
描述: 江户时期,日本神道流派纷呈,受外来儒学及佛学影响甚深,在思想风骨上留下儒式、佛式解说印痕,为发扬纯真神道,重释古典,国学在此时期应运而生,其发展对日本近现代产生深远影响。契冲是古典研究之国学的先期代表在方法论上开启国学先河;国学衍化为学派,则自荷田春满始,荷田氏力求以“古人之心”解读古典。稍后于荷田氏的贺茂真渊阐发“日本精神”于古典文籍中,他宣称,自己从日本古典文化(尤其是和歌)中发现古人“直心”;日本国学集大成者为本居宣长,他将日本国学发展成为涵摄日本所有古代学问的系统知识,充满大和民族的优越感,竭力排斥“唐心”(儒学)、“佛心”(佛教),对外扩张、征服世界之梦想溢于言表。平田笃胤在日本国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大力倡导复古神道,强调日本国之神性、天皇之神性,天皇统治日本就是天神统治日本。江户时期的国学流派的主张、观念,对后世日本外拓谋略、军国主义的嚣张,提供了历史积淀。
寓情于景 因心生境:董其昌及其《栖霞寺诗意图》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栖霞山   书画艺术   董其昌   巨然   书法   四大家   渲染   画坛   文人画   画格  
描述: 只要悉心鉴赏与研究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人们便不能不提及到当执晚明画坛之牛耳的文人画大家、“华亭派”领袖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后期松江府华亭(今属上海闵行)人。他自幼家境贫寒,发奋用功努力,《明史》卷二百八十八中有传,称其“天才俊逸,少负重名”。万历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考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迁授编修。曾任当朝皇太子的讲官,后来出任湖广副使,再督湖广学政,又任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等职。期间几次退隐,又被重新启用,晚年曾任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卒谥“文敏”。 作为士大夫、文人的董其昌,个人学识渊博,自身阅历丰富,毕生受到过儒、道、佛家等思想熏陶,而且擅长绘画及理论。董其昌在山水画艺术方面,走的是广取博收之路,远宗五代以降董源、巨然、赵孟頫和“元四家”等南宗画格(其中实际上也兼及唐代李思训、宋代郭熙等北派名家的笔墨精髓),近受明代“吴门画派”等名家的艺术影响,从而集大成于一身。董其昌注重师法丹青传统,十分讲究笔墨韵致,文人气息浓郁,因此个人名声颇大,其画风曾被艺坛奉为“主流”、“正统”。明末理论家朱谋垔在《画史会要》中,赞誉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可见对其艺术评价极高。
“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曾巩《醒心亭记》赏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固原师专学报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宋散文   滁州   秦观   欧阳修   曾巩   王安石   醉翁亭记   四大家   韩愈   游记散文  
描述: 曾巩,字子固(1019—1083年),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人(今江西南丰县人),一生文仕皆顺,享有盛名,与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并称北宋四大家,也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少时警敏,长而好学,援笔成章,伟辞异响。欧阳修称赞他:“学为儒宗,材不世出,文章逸发,醇深炳蔚。”秦观也颂其文才曰:“发天人之奥秘兮,约六艺而成章。挽天河而一泻兮,物应手而华昌。正经纬乎终古兮,酿维斗而昭然。”其为人也,惇大直方,严谨
《元代四大家诗选》序
作者: 暂无 来源: 宜春师专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耶律楚材   现实性   文士   蒙古族   少数民族   元代诗人   四大家   汉族   元诗   传统文化  
描述: 蒙古族武力强盛而文化落后。远在太祖至宪宗时期,即重用耶律楚材,官至中书令.楚材契丹族人,博学善诗文,为蒙古建国出谋划策,功勋卓著。他建议吸收汉文化,选用汉族儒士,皆得施行.世祖即位后,任用刘秉忠、许衡等汉族政治家和学者仿汉制建立典章制度,选拔汉人为官,并设置翰林院。灭宋后,又命汉官程钜夫搜访遗逸于江南,起用了许多素有声望的南人.即不肯出仕新朝者亦一般不加迫害。新进之士则渐露头角。故至元、大德之际,文风渐兴。仁宗更重文治,恢复科举,网罗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骎骎益盛,至文宗而大盛,迄于元末,此风未衰。其间大学者许衡、吴澄等皆享有极高荣誉。终元之世,未尝有文字之狱。许多少数民族人士亦精通汉文,驰名文坛,与汉族文士并驾齐驱。后人狃于"九儒十丐"之说,以为儒士皆沦落不偶,传统文化因而衰微,而不深考历史上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