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从中医几个治则小议“医道同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内经》   医道同源   治则   中医   《道德经》  
描述: 、道两家直接、深刻的影响。近人对《道德经》和《内经》的关系,大多从"道"、精气学说等哲学理论或养生防病等角度加以阐释[1-4]。中医学作为一门注重临床实践的学科,其生命力不仅体现在其理论价值及文化价值,更体现在防病治病的临床实践中。治病必
《黄帝内经》对张子和学术思想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吉林中医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伏邪   治则   运气   治法   张子和   《黄帝内经》  
描述: 《黄帝内经》对张子和学术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张子和在其著作《儒门事亲》中共引用和应用《黄帝内经》条文216次,主要表现在伏邪理论、运气学说、治法治则以及临床应用等4个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疟;秋伤于风,冬生咳嗽"。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有11处引用了该段原文,分属于风门和火门,主要用于阐明时气为病、疟、咳嗽和疳利的病机,指导临床用药。
胁痛的临床辨治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中医杂志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肝肿瘤   辨证施治   治则   肝郁   知柏地黄汤   甘露消毒丹   辨证分析   胁痛   柴胡疏肝散   临床表现  
描述: 胁痛常分为肝气郁结、瘀血停着等证型。但患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且因多种病理因素夹杂致病,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诊治难度。因此,临床辨证施治乃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慢性肝病患者之胁痛常见以下几种证型:l肝郁碑虚型临床表现:胁痛,以胀痛为主,纳食减少,便演,乏力,多虑多疑,舌苔薄,脉弦。辨证分析:此型多因肝郁气滞而横过犯脾,终致肝郁脾虚,故胁痛之特点是胀痛。脾虚不运,则见纳呆,便搪,乏力。肝郁气结,思虑不遂,故常多虑,多疑。治则方药:治以疏肝健脾为主。用柴胡疏肝散加云等、苗仁等。必要时可加用陈皮、青皮、郁金等,以加强疏肝理气之功。2湿(热)邪阻滞型临床表现:胁痛,纳呆,口干不欲饮,或口苦,或口臭,或恶心欲呕,或身、目、尿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儒或弦滑数。辨证分析: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湿遏热伏,蕴结于肝胆,终致肝经不利或肝络失养而成胁痛。湿邪阻遏脾胃,脾运不力,则见纳呆,津不上承而口干但不欲饮。若湿郁化热,则以口干、口苦、口臭、苔黄腻,脉弦滑数为辨证要点,如见身国尿黄,色鲜明,辨为湿热证(阳黄)则不难。治则方药;治以芳香化湿,清热利湿。方用三仁汤、过香正气散等加减;若为肝胆湿热,则方用龙胆泻肝汤或甘露消...
< 1
Rss订阅